石台孙磊:肢残犹有创业志
深冬时节,天气寒冷。可在矶滩乡矶滩村同乐环保有限公司里,却是人声鼎沸,暖意洋洋。
“孙总这批货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可要赶点紧哟。”
“孙总把工厂办到家门口,挣钱都不用跑路,当然要尽力。”
三层楼连在一起的车间里,几十名女工一边欢快地踏着缝纫机,一边你一句,我一句地拉呱着。一时间,欢声笑语伴随着电动缝纫机马达声,给忙碌车间增添了轻松的氛围。她们口中的孙总叫孙磊,今年35岁,家住横渡镇香口村,是名肢体残疾人,也就是同乐环保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正是他所创办的这家公司,4年来,不但实现了自己作为一名残疾人的创业梦想,更重要的是让当地50多名脱贫户和8名重度残疾人巩固了脱贫成果和找到了就业渠道。
早在10年前,孙磊还是个四肢健全、闯劲十足的小伙子,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致富的愿望,到江苏省常熟市的一家箱包厂里打工。小伙子肯专研,脑子又活络,渐渐地在众多打工仔里崭露头角,有了自己团队,成为车间里的组长。孙磊说:“如果不是那次意外,或许我走的又是另外一条路。”有一天,他在修理机器时不慎被机器砸伤右手,当时只见操作台上血肉模糊一片,一阵阵剧痛涌上心头,他想:“这下完了,我是干缝制活的,如果右手废了,人也要废了!”好在经过治疗,孙磊的右手没有切除,总算是保住了,鉴定为肢体三级伤残。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孙磊说:那时的我可是一蹶不振,万念俱灰,才二十来岁,就成了残疾人,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下去?
那时的孙磊,痛苦过,失望过,也灰心过,但面对年衰的父母,贫穷的家境,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更不可以自暴自弃。凭着在服装行业练就的过硬本领,2018年8月份,孙磊倾其所有,在石台县城开办了一家规模极小的环保制袋有限公司。经过孙磊的苦心经营,公司在取得不错效益的同时,还解决了30多名陪读家长及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初试牛刀且小有成就,孙磊心理上的残疾阴影逐渐消退,创业的信心倍增,加上县民生办和县残联在给予的残疾人创业上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使得他的企业日渐起色,发展迅速。那时,正是石台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倍感政府温暖的孙磊想到的是更多的残疾人,萌生了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念头。“虽然右手残疾了,自己不会做精细活了。但在箱包加工、缝纫机维修上有丰富经验又熟悉生产管理、产品出口销售的流程,何不就把工厂办到乡村,一来为全县脱贫攻坚出点力,二来也为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打下基础。2019年,通过矶滩乡政府招商,孙磊分别在塔坑村、矶滩村成立了就业扶贫车间。在县民生办、县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扶贫车间生产的箱包、手提袋等产品,出口到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2020年实现产值100多万元,有50多名贫困村民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农闲时间在车间上班,每年可以额外多挣2万多元,不但能养家糊口,还纷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不仅仅如此,孙磊作为残疾人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他也深感到残疾人要融入到社会,非常不容易。2020年7月,在市县残联的资助下,他成立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成为石台县第一家帮助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吸纳了当地8名肢体、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在矶滩村同乐环保有限公司就业帮扶车间上班,从事产品搬运、包装等工作。孙磊说:“他们干的都是简单活,也没有特定的上班时间,也在他们身体承受和意愿范围内。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康复,每个月还能增加千余的收入”。处在创业阶段的孙磊,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毫不犹豫地挤出11万余元,给这8名残疾人缴纳了社会保险,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有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临近年关,厂里又接到一批5万套童装羽绒服加工订单,孙磊忙得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人也瘦了一圈。“有活干,工人们收入就不用愁了,可以过个好年了。”疲惫的孙磊开心地说。
“孙总虽然是个残疾人,但却有一股干事创业的精神劲,有他带领我们往富裕道路上走,实在是我们这些残疾的福气。”看着一个个在工作岗位上充满信心的残疾人,孙磊却说:“谢谢大伙儿对我的抬爱,其实这些都归功民生工程对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的帮扶,以及大伙拧成一股绳的干劲,能为残疾兄弟姐妹们摆脱贫困做点贡献,能与你们同享快乐,我心里感到特别快乐。”
目前,孙磊已被党组织吸纳为中共预备党员,该脱贫车间也被石台县评为2020年脱贫攻坚先进企业。他说:“虽然自己是肢体残废了,但创业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强。等到明年矶滩乡创业园建成了,我会将这个帮扶车间迁到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里,依托帮扶车间,办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解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江雪飞)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