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红军总医院遗址地:青山依旧在 精神励后人
雨后天空放晴,群山依然隐没在云雾之中。山道旁的映山红不时闪现,在太阳的照耀下,那万绿丛中的一簇簇红色,就像这片土地曾经的革命火种,炽烈燃烧,永放光芒。日前,记者一行驱车来到石台县七都镇新棚村,在皖南红军总医院遗址地,寻访那永不磨灭的革命印记。
创建医院护革命
“1934年8月,中共太平中心县委领导以石埭(今石台)游击区为中心的石、太、祁、黟边区的‘柯村暴动’,取得胜利,在东起黟县方家岭、西至石埭赤岭、南至祁门历口、北达石埭七都,方圆百余里地区建立皖南苏维埃政权。随着斗争的深入、根据地扩大和红军游击队伍的发展,大大小小的游击战斗越来越频繁。伤员的增加,使医疗机构的建立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皖南红军总医院就是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石台县新棚村建立的。”中共石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李求实告诉记者,在皖南红军总医院建立之前,少数红军伤员只靠当地一个医生治疗,急需增加医务人员。曾是走方郎中的红军吴国舜,找到在茅山脚下开设中药店铺的张履中,请他帮助红军治疗伤员。张履中二话没说,就带着两担粉末药、膏药和其它一些中药材,来到伤员集中点,投入救治红军伤员工作。不久便成立以吴宗德担任所长,张履中、吴国舜、老马三人为医生的临时医疗卫生所。
李求实介绍,临时医疗卫生所人员最初活动在朗坑地区,二十多天后,临时医疗卫生所搬至安凌镇的王村老山。由于伤员受的大多是枪伤,当时医疗条件十分有限,没有正规的手术刀,张履中就自己动手,将弓箭的箭簇做成简易手术刀。正是这把手术刀,从伤员的身体内取出了数百枚子弹头、弹片,救治了大量伤员。1934年10月上旬,医疗卫生所又由老山迁到石埭新棚,地点设在李在雨家的祖祠里。李家祠堂地理位置好,前朝山坑、后背山林,打开后门即可上山。10月18日,皖南苏维埃政府决定在卫生所基础上组建“皖南红军总医院”。吴文清任政委,魏东生任党支部书记,吴国舜任院长,张履中任副院长,医生有许水泉、李梓明、李花苟。皖南红军总医院的建立,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皖南革命根据地创办医疗机构的先例。
革命火种埋心中
1934年12月14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与国民党军队激烈交战。这场战斗,红军失利,伤员达300多人,其中重伤员130多人。18日,方志敏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来到柯村苏区休整。由于伤员人数骤增,新棚一地医院已难以安置,遂增设两个分院,一个在三合船溪孙家,一个在安凌王村老山。为便于治疗伤员,启用不久的孙家分院,又与老山医院合并。
“当时皖南红军总医院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那么多红军伤员救治难度大,当地农民就自发参加救护,有的将自家的居房让出来给红军当病房,有的将自家的门板拆下来给红军做病床。男人上山采摘中草药,为红军站岗放哨,妇女主动护理伤员、洗晒绷带。那时候,革命的火种就深深埋在我们当地老百姓的心中。”新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江洪动情地说。
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柯村后,国民党军队尾追而来,苏区形势骤然紧张。在红军游击队的掩护下,医院医生和伤员不得不向王村老山转移。医生和能行走的轻伤员都躲藏在一个大山洞里。敌人分五路围攻,并放火烧山,致使藏在老山一时无法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壮烈牺牲。面对敌人疯狂围剿,老山医院人员积极寻求突围,在皖南独立团的掩护下,医生和伤员又回到了新棚总医院。1935年2月,面对敌人的疯狂“清剿”,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宁春生在新棚和谷子湾分别召开干部会议,对苏区转为游击区作出部署,动员基层组织人员隐蔽下来做秘密工作,并决定撤销皖南红军总医院。此后,国民党军队纠集各县保安团、自卫队,以数千人的优势兵力,对整个苏区进行全面“清剿”,柯村苏区受到空前洗劫,新棚皖南红军总医院连带附近的住房被烧成一片焦土。
皖南红军总医院在它存续的几个月时间内,治愈了大量红军伤员,为红军保存了大批有生的力量,为革命留下了永不熄灭的火种。
红色基因永传承
几度风雨,青山依旧。今日的新棚,映山红依然烂漫,革命的火种早已在新棚村生根,不断燃烧起新棚村民为脱贫攻坚奉献的热情。
“新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是革命老区,也是重点贫困村。当地党组织一直不忘初心使命,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想要脱贫,就一定要解决交通问题。经过走访调查,我们决定新修道路,但是道路中经过的山场、茶园、菜园、宅基地等都已分到农户,按政策修路占地、拆迁都要补偿,补偿金是一大笔开支。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修路资金捉襟见肘,怎么办?没想到村民一听说是修公路,在签订合同时,纷纷表示放弃补偿。从而保证了用有限的修路资金,修通了长达5公里的杨梅坞至张家桥公路。”江洪十分感慨,像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事,在新棚还有很多,革命老区人民真正传承了红色基因!
四年多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和村民们共同奋斗下,新棚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加强,特色产业获得大力发展。2018年实现“整村出列”,2019年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顺利通过复检验收。如今,山上的茶叶、香菇、木耳、药材等都成了农民的致富产业,白墙黑瓦的水泥房取代了过去的茅草房,村内的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医疗服务室一应俱全。在群山连绵、绿树环合之中,皖南红军总医院遗址标识牌,在党旗衬托下,更加鲜艳夺目。
石台县副县长、七都镇党委书记王萍表示:“七都是革命老区。在这块土地上留存了很多红色遗址,流传着很多红色故事,皖南红军总医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岁华诞,我们筹建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就是要把这段血与火的革命岁月、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展现出来,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教育功能,汲取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下一步,我们将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真正把七都建成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站在皖南红军总医院遗址旁,记者看到,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正在紧张建设中,基础框架已完成浇筑。据了解,工程预计今年7月完工。时光荏苒,山河无恙。眼前的山涧小溪淙淙汨汨,仿佛在讲述这里发生的百听不厌的革命故事。这块红色的革命热土即将再次焕发盎然生机。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