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三结合”让文化扶贫绽放光彩
石台县在脱贫攻坚战中,通盘谋划,适时融入,同步推进,为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通过“三结合”帮助群众实现物质和思想同步脱贫,补给贫困群众的精神食粮,以文化扶贫服务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结合基础加强三大服务阵地。整合各方资源,改善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打造农民文化乐园。石台县要严格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标准,整合现有资源,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建成了杜村村、高路亭村、横渡村、源头村等12个农民文化乐园,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逐步扩大行政村的文化扶贫辐射力,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力打造最美山乡文化特色。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总藏量达到40万余册,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10万人次,借阅图书6万余册次,乡镇文广站每周对外免费开放不少于56个小时;农家书屋更新出版物7950册;石台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贫困群众可以收看到53套电视节目和16套广播节目,不仅解决贫困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同时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农技知识,丰富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了贫困群众享受文化扶贫政策的受益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了以县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为支撑,以乡镇文化站为载体,以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县78个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都配置了电脑、投影仪、机顶盒、音响等文化娱乐设备,同步进行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让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安徽省“文艺扶贫 携手小康”惠民演出活动走进石台
结合优势发展三大特色文化。为盘活农村文化资源,鼓励和引导当地的优势企业参与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模式,将石台县8个乡镇作为辐射的分战区,各乡镇根据地方文化特色融合产业、旅游等共同发展。洪墩村探索民俗文化扶贫模式。利用慢村乡村旅游的优势,开展“硒水湾”杯慢村年俗节活动,安排了唱大戏、杀年猪、赶年集、乡村运动会、全猪宴流水席、篝火烟花晚会等诸多精彩的现场活动。欢乐的地方民俗戏曲表演、别开生面的农事运动和喜庆热闹的年货市场赶集更让现场氛围爆棚,现场宰杀的黑猪肉、硒米酒和放养土鸡等年货特产被来自全国各地的约800名游客“一抢而空”。年俗节活动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文旅扶贫融合发展。丁香镇探索农耕文化扶贫模式。举办农耕文化摄影比赛暨田园趣味运动会,结合当地农耕特色,开展丁香库山金秋农耕摄影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地方特色文艺节目演出、金秋收割展演、相关农事民俗比赛互动和举办首届“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安徽石台”全国摄影作品大展等一系列活动。上千名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达人深入田间地头,“捕捉”精彩瞬间,体验农事快乐。石台县探索茶旅文化扶贫模式。结合特色农业发展,举办茶叶文化节活动。“政府引导、协会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方式,以茶为媒,以节会为载体,邀请主流媒体、旅游投资商、旅行社、驴友、骑友、影友和特色产品经销商走进石台,多形式开展“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主题体验之旅,推介石台硒茶及富硒农产品,宣传石台县特色文化扶贫的同时加强了扶贫品牌建设。

石台县少儿书法培训班开班
结合群众需求开展三大活动。开展扶贫演出活动。“文艺扶贫,携手小康”惠民演出活动在石台县举办,带来了歌舞、戏曲、情景剧等12个节目,展现当地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歌唱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拼搏进取精神,展示石台特有的地方文化资源,给石台县扶贫一线的500多名干群奉送了一道精美的文艺大餐。通过文艺扶贫的扶德、扶智,让大家树立脱贫攻坚的信心,广大文艺工作者助力扶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地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展示出来,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开展“宣传十九大 文艺进基层”活动。为进一步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石台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宣传十九大 文艺进基层”系列文化活动,其中《党似青松立顶峰》、《淘气包》都是结合石台县当地素材编写的民歌和目连戏,彰显了石台人民群众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共开展系列文化活动14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展“扶贫题材创作”活动。通过艺术创作反映石台县扶贫工作中现状、典型人和事,创作获奖的有小品《风景这边独好》、《采访曲》、《鸡飞蛋打活扶贫》,黄梅戏《破石村的笑声》,快板《十大扶贫工程赞》,其中《风景这边独好》获得安徽省第十届皖江八市群艺(小品)大赛金奖。

石台县矶滩乡洪墩村慢村农庄“硒水湾”杯慢村第二届年俗节活动举办
石台县通过“三大结合”,让文化惠及到千家万户,向周边群众宣传惠民政策,使脱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文化扶贫绽放光彩。(吴慧)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