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台文明网!-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文明播报 > 正文

石台:挪出“穷窝”幸福来

时间:2017-10-13 09:58 来源:池州日报 作者:文明网编辑 阅读:

一栋栋漂亮的新房,一幅幅喜庆的对联,一张张开心的笑脸……走出大山的贫困群众不仅搬离了穷窝、改变了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精神状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为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石台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让群众搬出旧居后,更有安全感,更有幸福感。

 

图为仁里镇易地扶贫搬迁毕家冲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新居
图为仁里镇易地扶贫搬迁毕家冲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新居
 

易地搬迁 “光棍村”迎来转机

9月27日,今年45岁的胡来兵和70多岁的母亲搬进了仁里镇毕家冲集中安置点,住上了50多平方米的新房,两室一厅。当天,同胡来兵一批搬家的,共有18户36人。
说起昔日的艰辛,他皱起了眉头。胡来兵以前住在仁里镇高宝村。家乡山高沟深,住的是土坯房,吃水是接的雨水,由于土地贫瘠,庄稼靠天收。通公路后,每次到县城骑摩托车需要50分钟。由于条件差,高宝村的男性都“说不上媳妇”,被乡邻称为“光棍村”。

易地搬迁,给这个村带来了转机。

说起现在的生活,他笑了。“搬出大山住新房,打算之后回来在家门口工作,悉心照顾母亲。”胡来兵是名砖匠,一直在浙江温州打工,由于常年接触灰尘,眼睛有些发红。但看着新房、说起未来时,他眼里闪着亮光。“听说政府已经流转了土地,也和养殖场联系了,将按我们的意向安排大家去工作,能在家门口挣钱,是我从未想过的。”为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仁里镇流转土地近百亩,与附近的依然农产品有限公司签订合约,根据市场来种植薰衣草、草莓等产品,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搬迁群众增收。

搬进新居 开启幸福生活

“搬出大山,我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矶滩乡太胜村搬迁户柏卫兵说,“以前,下山看病,需要走几个小时到马路边等车去县城,要花费一天时间,如今新家离马路只有几十米,一上午就能来回。”搬迁前的柏卫兵住在横山村民组,离最近的公路也有8公里。那里山势险峻,而且不通公路,行路、吃水、看病、安居、致富,无一不难。现在,买东西、就医、就业都方便了。更重要的是,见得多了,眼界也开阔了。

柏卫兵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没掏一分钱就能搬下山来,这辈子生活还能有这样变化,搬家时自己拟写了一副对联“扶弱济贫谢党恩,移民迁居歌仁政”贴在大门上。

因为搬迁,贫困户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过去住在深山,虽然自然环境好,但自家的门口环境脏、乱、差。现在住在小区,地面硬化了,绿树成荫,还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过去走的是崎岖山路,喝的是河水或雨水,住的是土坯房。现在住着楼房,吃自来水,在家门口打工,开启了新生活。

产业带动 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易地扶贫搬迁成功的关键所在。

今年62岁的七都镇高路亭村村民王其友,去年和老伴从大山里搬下来,买了一间7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此前他们的村子因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后,他们家成为最早一批受益者。

搬出了“穷窝”,如何营生?搬出来后,王其友和老伴靠着打零工,每月就有两三千块的收入。目前正在村里一家水泥厂打工的王其友告诉记者:“对于我们来说,搬出来就脱贫了。我们现在身体都挺好,还能干活挣钱。搬下来后,不仅医疗卫生、生活条件好了,娱乐生活也丰富了。”

今年,石台县严格对照不举债、不超面积等要求,按照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工作思路,实施843人搬迁。为确保“留得住、能致富”,石台县按照“政府租地、企业包收、集中经营、分散收益”思路,谋划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积极推进光伏发电、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徐婷/文 左泽川/图)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