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石台七都陈氏:家风赓续,德润古今
近日,旅居美国洛杉矶的陈雄先生,展示了一方别具一格的寿山石印。印上,安徽黄山迎客松的图案雕琢得栩栩如生,仿佛将黄山的雄浑与灵动凝于方寸之间。陈雄先生介绍,这方石印的图案蓝本,源自 1956 年他的父亲陈克澄攀登黄山时拍摄的照片。而石印上精心篆刻的 “洋灰陈” 三字,更承载着 “洋灰陈” 后代对安徽老家那份深沉且浓烈的眷恋,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海外游子与故土的深情。
谈及 “洋灰陈”,陈氏家族的故事恰似一幅波澜壮阔、绵延悠长的历史画卷。在往昔的石埭县广阳,陈姓乃是八大姓之首。陈氏家族心怀大善,慷慨捐资筹建了崇实学校,为当地教育事业播下希望的种子。岁月流转,历史的洪流将广阳古镇淹没于太平湖底,但随着石台县的复建,七都镇七都中学恢复了崇实中学的校名。在七都镇这片热土上,陈氏家风历经数代传承,如熠熠星辰,不仅为家族成员照亮前行之路,更向整个社会传递温暖、贡献力量 。
家风家训内容
爱国兴业、博施济众、情系桑梓、爱心助学
家风家训内涵
爱国兴业,是陈氏家族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家族成员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在抗战期间,更彰显出可贵的民族气节。历代族人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与发展,于商业、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斩获卓越成就,为国家繁荣添砖加瓦。
博施济众,是陈氏家族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家族成员踊跃投身公益事业,时刻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送去帮助与支持。他们慷慨捐赠资金、物资,兴办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彰显大爱情怀。
情系桑梓,是陈氏家族深沉浓厚的乡土情怀。家族成员始终心系家乡发展,积极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他们回乡投资兴办企业,大力改善家乡基础设施,有力推动家乡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展现出对故土的拳拳热爱。
爱心助学,是陈氏家族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家族成员极为重视教育事业,积极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捐赠图书、设备等,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鼓励莘莘学子努力学习,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
对家族及家族风气的影响
时光回溯至清代,陈序宾(名黉举)作为江南名儒陈虎臣的得意门生,凭借自身卓越才学赢得曾国藩赏识,后经引荐在淮军任职。他与周馥、刘含芳并称 “三贤”,以高尚气节为世人称道。陈序宾的言传身教,为陈氏家族优良家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根基。在他的影响下,后人秉持爱国、担当精神,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
陈序宾之子陈惟彦(字劭吾),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在贵州任职期间,他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大力提倡工艺教育,积极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同时,他坚决禁止种植鸦片,倡导妇女戒裹足,并创设 “体仁养老” 善堂,让老弱孤寡皆能得到妥善照顾。在湖南,他整顿盐政成效斐然,令当道者钦佩不已。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的他依然心系家乡,倡建永济桥,打通徽州和宁国古道以及省屯公路,极大地方便了家乡百姓出行。此外,他兼任石埭县崇实学校第一任董事长,积极筹措增加办学基金,还特邀张謇题写校训 “敦品励学”,激励学子磨炼品德、奋发学习,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倾尽全力。
陈惟彦的弟弟陈惟壬(字一甫)同样热心公益。他倡办 “石埭育婴堂”,为嗷嗷待哺的婴儿带来生存希望;积极倡议复开北京义园、北京石埭会馆和创办天津石埭会馆,并慷慨解囊捐资助力。在担任石埭县崇实学校第二任董事长期间,他多次为学校捐资,助力学校不断发展。1939 年,他与他人发起创办 “天津保婴会”,收养弃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博施济众的伟大情怀。1941 年,陈一甫在处理家产协议书中,立志高远,将财产一半以上捐给慈善事业,并提出家训:“一切财产皆身外之物,毫不足恃,更应勤苦俭约,各自奋勉,各求自立,各人之盛衰,全恃各人之努力,与各人之命运,不得互相怨尤,亦不得互相借贷,杜绝倚赖恶习。有余仍当作公益,庶可绵长久远。切遵切遵。”
陈惟壬的长子陈范有,更是将家族的爱国兴业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桥梁科,学业有成且心怀家国。1923 年,他回到家乡石台,亲自设计并督造永济桥。为确保桥梁质量,他特邀美籍教授指导,实地勘测、广泛收集数据。施工期间,他食宿自理、分文不取。历时两年,这座桥长 590 余尺、十一孔、宽四车道的钢筋水泥大桥顺利落成,成为当时中国公路史上的一大奇迹。与此同时,他筹措资金增加崇实学校办学基金,扩办学校并亲任英文教员,兼任学校第三任董事长。
抗战爆发后,陈范有坚守民族气节。1937 年 12 月,江南董事会实施 “以夷制夷” 方略,他出资聘请德国人、丹麦人驻厂,组成留守组,在江南水泥厂设立难民营,救护同胞 3 万多人。南京沦陷后,他抱定 “不资敌、不合作” 的坚定方针,坚决拒不开工生产。1943 年,面对日方拆迁机器的无理要求,他以国家商业法为由与之据理抗争,竭力拖延机器拆迁。尽管最终厂毁机亡,但他的抗争为抗战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解放后,他将自己和子女名下的巨额股票无偿捐献给国家,还上缴多地房产,鼓励子女自强自立。
陈范有的子女们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皆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并且完美继承了家族情系桑梓、爱心助学的传统。自 2000 年起,长女陈德之女士和四子陈克澄(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附属医院医生)每年出资 8000 元,在崇实中学设立 “范有助学金”,助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02 年,陈德之女士捐资二十万元建造 “范有图书馆”。2004 年,长子陈克潜(化学家,教育家、前苏州大学校长)夫妇听闻图书馆阅览室缺少桌椅,立即拿出工资慷慨捐助。2008 年,崇实中学建校 90 周年,陈克俭夫妇捐献钢琴和匾额。2009 年陈德之逝世后,小女陈培之接过爱心接力棒,继续出资维持 “范有助学金”。2013 年三子陈克俭(原上海市经委工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牵线搭桥,上海工投集团继为学校教学楼捐款后,再次为学校建设了标准化的塑胶跑道运动场。2018 年次子陈克宽(集邮家,中国邮票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捐赠电脑和邮票。2019 年陈范有孙辈 20 余人齐聚崇实中学,缅怀、参观先辈们一直关注、支持下的学校,并按陈德之女士遗嘱要求对图书馆进行维护翻新、设立“德之奖学基金”,陈克澄之子陈雄在石台中学设立 “范有助学金”,…… 近百年来,陈氏家族几代人持续为崇实中学的发展和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捐建图书馆、教学楼、运动场,极大地改善了学校教学硬件条件;设置范有助学金、德之奖学基金,受益学生达数千人。
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陈氏家族从陈序宾到陈雄等五代人,始终传承着爱国兴业、博施济众、情系桑梓、爱心助学的优良家风。这种家风不仅铸就了家族成员的高尚品格,助力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更在社会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家族成员的善举如同星星之火,带动了周边人群踊跃参与公益,让重视教育、互帮互助、爱国奉献的精神在当地蔚然成风,成为一段传颂至今的佳话,激励着更多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
部分相关照片
陈氏家族人物图片
陈序宾——陈惟壬——陈范有
陈惟彦(劭吾)家族合影
陈惟壬(一甫)兄弟与周学熙兄弟。(前排左起为周学辉、陈一甫、周学熙、陈西甫、周学渊)
陈惟壬(一甫)家族合影
陈范有建造永济桥
陈范有夫人魏训彤作为全国工商联家属代表接受毛主席接见
陈范有夫妇(前排)与陈克澄、陈克潜、陈克俭(后排从左至右)
陈范有的七位子女合影
陈克潜夫妇在实验室
陈氏后人齐聚崇实
家风体现
抗日战争时期陈范有将江南水泥厂作为难民营拯救上万难民
陈氏遗产上交国家材料
陈氏后人捐资建造的图书馆
设立范有助学金
设立德之奖学基金
家风赓续传承
陈氏后人到崇实中学,继承发扬先辈爱心助学精神
陈氏后人与崇实中学老校旗
七都镇街区的崇实广场
“洋灰陈”精神徽章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