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台文明网!-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道德建设 > 正文

我县两人当选2022年一季度“安徽好人”

时间:2022-07-01 10:32 来源:未知 作者:文明网编辑 阅读:

近日,2022年一季度“安徽好人”榜单揭晓,我县两人成功当选。他们是:扎根基层为民办实事、乡村振兴路上保电供水抢险的“伉俪先锋”石台县七井山供电服务站站长潘至胜、“东水西调”饮水工程管理员潘秋女。


 QQ图片20220701100226.jpg

 

人物简介:潘至胜,男,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石台县七井山八棚村居民、七井供电服务站站长。潘秋女,女,1968年7月生,中共党员,石台县七井山八棚村居民、七井山“东水西调”饮水工程管理员。潘至胜“管电”,潘秋女“管水”是活跃在石台县七井山上的“伉俪先锋”,多年来夫妻俩无数次为当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他们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情怀让人称道,被父老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七井山的“电父”“水母”。潘至胜、潘秋女夫妇俩被评为“池州好人”“最美池州人”。

潘至胜夫妇  (1)_副本.jpg

潘至胜、潘秋女夫妇

正文

“夫妻抢险队”

七井山位于石台县东北部,海拔在500-1100多米。长期以来,当地路途偏远、条件艰苦,鲜有人愿意长期驻留。1987年,当地成立农电管理站,由于潘至胜熟悉发电设备和原理,技术也在行,安排他去担任技安员;他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站内水轮机修理、排蓄故障清除等工作,还负责协助七井各村的电工维修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力通”。1993年,潘至胜被安排到石台供电公司做技安员;2014年他兼任供水维护管理工作;2019年6月份至今,他一直担任七井供电服务站站长。

潘至胜勤勉工作的背后始终离不开妻子潘秋女的支持。为了缓解丈夫的工作压力,潘秋女主动当起助手的“角色”。七井地区由于地势和气候因素,水资源匮乏。为解决当地群众吃水、用水的生活生产难题,从1994年开始,石台县政府到七井山进行勘探,设计实施“东水西调”工作,架设管道,将与贵池石门与青阳南阳交界处的水源由东向西引入七井山。工程虽已完工,但由于海拔高、环境复杂,经常出现停水现象,而水源管道维护抢修又成了新的难题。

2014年8月,七井八棚村主干道附近出现了长时间停水情况,当地政府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连续检修了两周,依然没解决,一时间,这块“硬骨头”让大伙犯了难。这时,大伙想起了潘至胜,老潘经过多次走访研究,他断定是气流问题影响了水源流通,于是实施打孔排气作业,并带领技术员成功恢复了正常供水。政府有意让潘至胜来负责供水管网的维护管理工作,老潘考虑到当下供水对整个七井山经济发展有着关键作用,也是老百姓的急需,他和妻子潘秋女商量先代理“三个月”,回想起那段最辛苦的日子,潘秋女感触良深。三个月过去了,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八棚村没停过一次水,优质的服务让当地群众都请求这对“伉俪先锋”一直管理下去,夫妻俩一商量决定好事做到底,就这样开启了供水“生涯”。经过夫妻俩的艰苦摸索,为后期保障供水通畅打下坚实基础,当地百姓再也不会为停水犯愁了。“那些吃的‘苦’总算没有白费,这事情干着也有个‘乐’。”回忆往昔,潘至胜欣慰地说。

2016年冬,大雪飘洒在七井山峦间。潘至胜接到通知,当地一处高压电线杆上的低压线,结冰负重造成断线并掉落地面,极易引起路人触电危险,需要马上抢修。当时大雪封山,山下的抢修队鞭长莫及。寒冰阻隔,周边村组抢修员也爱莫能助。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潘至胜决定即刻抢修。妻子潘秋女知道这个天气下一个人作业存在很大风险,她主动背负起工具,与丈夫一步三滑蹒跚前行。经过4个小时的跋涉到达故障点,此时电线杆上已附着厚厚冰雪,潘至胜只得拿出锤子清理冰层;就这样,敲一截,爬一截。在二人的努力下,他们顺利地完成抢修,及时恢复了供电。偶遇他们的乡亲们都被这一对风雪中“伉俪先锋”所感动,“夫妻抢险队”的美名便传开了……

肋骨摔断了老百姓的水决不能断

2017年,妻子潘秋女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当地政府决定由她正式接管供水工作。潘秋女接手后,一刻也没有歇过,一辆小三轮、一个工具包、一顶安全帽算是她的基本配置,白天黑夜“连轴转”是她的常态。随着工作的深入,她水源管理维修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一旦出现停水情况,她总能在最快时间,在交错繁杂的供水网里找到故障点,并马上实施抢修,这一点就连潘至胜也自叹不如。长时间工作的积累,她的听力已经变得异常敏锐,在不带专业听水器的情况下,潘秋女都能听到地下1、2米处的水流动静,因此,村民们还给“水母”潘秋女起了个绰号——“顺风耳”。

然而,“水母”的工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2018年2月8日,潘秋女在后山开展抢修时,不慎跌断了三根肋骨,无奈之下她住进了医院。“秋女,你辛苦了,正是你的及时抢修,保障了大家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八棚群众感谢你。身体第一,好好养伤,祝你早日康复。”第一时间,当地政府送去慰问。她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因为她心里在乎的并不是荣誉和奖励,而是肩上的责任和党旗下的誓言。

康复后,潘秋女并没有打“退堂鼓”。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又活跃起她的身影。正如她常说的那样,既然答应做一件事,就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不讲条件,不留“烂摊子”,肋骨虽然摔断,老百姓的水决不能断。

为群众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

上世纪末,七井山是个人均年收入只有八、九百元的贫困山区。近年来,当地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挥七井山地区高寒山区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七井山上高标准的避雨栽培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也意味着需水量的激增。如何在有限蓄水中,综合协调好生活用水和农业滴灌之间的平衡成为一道新课题。

为了更合理化用水,潘秋女想出了一套“笨方法”:在晚上12点之前,让大棚里的滴灌阀门一直打开,用于灌溉;到了晚上12点潘秋女就挨家挨户地跑,去关闭滴灌阀门,保障第二天的生活用水。每天晚上她都要跑30多个点关闭阀门,才能安心回去睡觉。

有人问潘秋女工作这么辛苦,收入一定很可观吧,她坦然地笑了笑说:“说实话,一开始我们接这个事,还真不是冲着钱来的。我们想的是,作为七井的一分子,既然自己有一技之长,何不做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看到群众都依靠发展高山辣椒等产业增收致富,日子红火了,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为群众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员应尽的责任。”

如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一棵棵绿油油的可人菜苗,一片片高标准的蔬菜大棚,一幅幅振奋人心的生产画面,不由让人喜上眉梢。随着大规模、商业化大棚蔬菜的广泛种植,当地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每当说起这段跨越式发展的佳话,见证这一华丽嬗变的村里人,无不对村里的水电专家潘至胜、潘秋女夫妇心怀感激和佩服。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