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七都镇:传统老腊味“撬动”一方新产业
图为工人正在晾晒腊肠。
年关将至,正是制作腊肉的好时节。近日,笔者走进位于石台县东部的七都镇,只见集镇店面前的铁架上晒满了腊肉、腊肠、火腿……商户张文波正和工人一起,将压制成型的火腿挂到铁架上晾晒,在阳光的照射下,火腿色泽红亮,油香扑鼻。
七都镇自古就是商贸重镇,当地民间流传“寒冬里,腊肉吊,腊肉滴油新年到”的谚语,每当逢年过节,来客人时,家里端上一大碗黄亮亮、香喷喷的腊肉,是当地的一种待客之道。因此,腌制腊肉逐渐演变成七都镇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腊肉来说,原料和腌制、晾晒时间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说起制作工艺以及注意事项,张文波滔滔不绝,七都腊肉一般选用七都本土的黑猪肉,挑选肥瘦相间的优质鲜肉,再按比例分别涂上食盐和花椒,仔细揉搓,放在缸内堆放腌制50天左右,最后进行晾晒。“因为环境好,依山傍水,猪吃的是五谷杂粮,喝的是山泉水,沿袭着传统的养殖时间,所以我们这里的腊肉在原料上就更胜一筹。”张文波自豪地告诉笔者,腌晒好的腊肉可经久存放,不腐不霉,待到来年秋收时仍可享用。
当地人会腌腊味,过年也喜欢吃腊味,若少了这些腊味,年味也似乎淡了许多。“最常见的吃法是蒸着吃,底下放萝卜干或香菜,再铺上片好的腊肉、腊肠;或者烧干锅、煮汤,吃法很多,都各有滋味。”张文波说。
除了张文波家经营腊肉的“小有名气”,七都腊肉产业也已经初具规模,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2016年,七都村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新建扶贫车间腌制腊肉产品,采用“合作社+基地+入股”方式,让腊肉产业实现了从零散到集中、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天气晴好时节,走进七都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园,未见腊肉,先闻其香,只见园区的空地、屋顶露台上都整齐摆放着挂满腊肉的铁架,红彤彤、油滋滋,预示着年味渐浓。工人们将挂满腊肠的铁架从厂房里推出来,仔细调整每一串腊肠的间距,使其均匀享受“日光浴”。厂房内,已经晒制完成的腊味经切块、真空包装、分拣、打包,将根据订单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的产品主要是火腿,也包括熏肉、腊肠、腊猪脚、腊五花、腊草鱼、腊鸡等十多种,今年腌制了200多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产品供不应求。”石台县徽品坊生态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荷英告诉笔者。
通过精选原料,经传统工艺腌制,并与安徽工程大学合作研发,合作社生产出来的腊味兼具美味和健康,让不少“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截至目前,七都镇已发展7家腊味生产企业,建立起生态养殖、加工、包装、销售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冬腊分腌,蓄以御寒。”说的是腊肉工艺和与之连接的乡愁记忆。如今,一块老腊肉作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从养殖、加工、销售到推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七都腊肉已经“撬动”一方新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徐敏可)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