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间有暖流 救助“时”常在
8月10日,看到手机屏幕上低保金按时到账的短信提醒,石台县仁里镇马村社区居民陈梅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几年前一场的大病,让她掏空了家中积蓄。如今,每月准时到账的低保金和定期上门提供的健康服务,让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陈梅生活的变化,正是石台县坚持党建引领、深化“石时救”社会救助机制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石台县创新构建“石时救”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从“被动申请”转向“主动发现”,从单一物质救助拓展为“物质+服务”多维帮扶。今年3月,石台县民政局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截至7月,该机制已覆盖全县84个村(社区),累计主动识别并帮扶困难群众600余人次,平均响应时间从原来的2至3天大幅压缩至2小时。党员带头、网格助力、社会协同,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都能及时得到救助。
主动发现:民情“雷达”精准识别
今年6月18日,仁里镇马村社区网格员桂忠于像平时一样敲开陈梅的家门。闲聊中,桂忠于留意到陈梅术后家庭困难,药盒也空了大半,便悄悄在民情日记上做好记录,并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给社区。当天下午,社区便为陈梅送来了米、油和应急救助金,工作人员还耐心指导她用手机办理后续救助申请。
“很多居民遇到困难不好意思开口,我们不能等,要主动找、主动帮。”社区党委书记王克义说,社区划分6个网格,组建救助小分队开展定期走访和实时反馈,实现从“坐等群众上门”到“主动敲门帮扶”的转变。
如今,“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已成为石台县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常态。矶滩乡塔坑村将救助服务融入网格管理,实时响应群众需求;大演乡发动志愿者与网格员联动,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丁香镇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更新困难群众信息……“‘石时救’就是要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出击’,党员干部和网格员们利用信息系统实时更新数据,把温暖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石台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陈晓勇说。
社会协同:多元参与 八方支援
“要不是网格员及时发现、迅速上报,我根本不敢想象能这么快得到帮助。”回想起去年5月的经历,丁香镇梓桐村村民陈寿文仍满怀感激。
当时,网格员潘发宏在走访中得知陈寿文因突发重病住院,治疗费让本不宽裕的家庭捉襟见肘,于是第一时间通过“石时救”信息平台向村党组织上报。当天下午,临时救助金就送到了医院病房。随后几天,镇里对接的爱心企业捐款、“池善助医”专项救助金也陆续到位,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全家的经济压力。
更暖心的是,帮扶并未止步于应急救济。因为陈寿文术后行动不便,镇政府及时动态调高他的低保标准,村里的党员帮扶人还每周上门为他采购生活物资,同时协调镇卫生院医生定期上门复查。“只要拨打帮扶联系卡上的电话,就有工作人员上门帮忙。现在轮椅坏了有人修,家里没有米了也有人送,生活方便多了。”陈寿文指着床头的帮扶联系卡说。
这样的协同模式已在石台县全面铺开。依托乡镇党建联席会议,20余家职能单位打破壁垒、联动发力;企业与社会组织主动衔接,共同搭建起多元救助平台;“社区合伙人”机制精准对接需求,吸纳超市、药店等多家商户加入爱心联盟。“石时救”机制推动政府“独角戏”转变为社会“大合唱”,让越来越多帮扶力量参与其中。
综合帮扶:物质为基 服务暖心
清晨,助老员汪先平提着清洁工具,推开仙寓镇奇峰村特困人员罗志平家的门。“罗大哥,今天太阳好,把被子抱出来晒晒吧!”
今年62岁的罗志平因残疾常年坐轮椅,以往独自生活时家务难以打理。如今,汪先平定期上门,擦窗、拖地、清理厨房,让这个家渐渐变了样。“小汪特别细心,上次我随口提了句快没米了,他这次就特地带了一袋;地里肥料快用完,他也一直记在心上。”罗志平说。而在汪先平的手机备忘录里,记满了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不能落下一个人。”他说。
这样的改变,源于“石时救”推出的“物质+服务”综合帮扶模式。过去,救助多以发放物资为主;如今,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精神关怀、环境改善、就业扶持等方方面面:小河镇为困境儿童定制“成长陪伴计划”,大演乡引导困难群众种茶叶增收,矶滩乡为每户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从“保生存”到“助发展”,救助的内涵愈发丰富。“物质救助只能解一时之困,通过‘物质+服务’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帮群众渡过难关,更让他们活得有质量、有盼头。”石台县民政局党组成员陈芳美说。(张艺楠)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