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台文明网!-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身边好人 > 正文

杨声也:38年守护高山儿童成长 科技脱贫带领乡亲致富

时间:2017-10-19 14:47 来源:石台文明办 作者:文明网编辑 阅读:

大演乡青联村柏山组教学点设在距乡政府7.6公里、海拔约1000米的山顶上,这个教学点只有4个孩子,60岁的杨声也是这里唯一的老师。

山顶上的守望

杨声也,1958年11月出生。1979年高中毕业后,他便开始代课,1983来到柏山组教学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38年,他像一棵树,守望着这片山区,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刚到柏山组,杨声也发现,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苦,人少,路也不通车,孩子们上学每天要靠两条腿在崎岖的山路间走,自己每天也要上下山十几公里教书。恶劣的条件吓的没有一个教师敢来。“当时山里没通车,每天看孩子上下学不放心,早上我接他们上学,晚上就带他们回家。”杨声也回忆起那段往事,心情似乎很沉重。这么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他都每天如此,送他们回家,和他们谈心,教他们知识,和孩子们做游戏。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教课用品都是他和乡亲们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走7.6公里路挑上来的。

 

 

说起杨声也,乡亲们都觉得亏欠他一个公办教师的名分。1993年,国家政策给予所有代课教师转正的一个机会。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身处高山的杨声也浑然不知。等到考试通知书拿到手时,转正考试期限已过。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不仅为杨老师的未来感到可惜,更多的是自责。“当时他的代课费只有29元每个月,根本不够贴补家用,如果转正待遇会好很多。”村主任杨祖林可惜地说。可是对于杨声也来说,大山里的孩子更重要,“我舍不得这里的孩子,我离开一天,他们就一天上不了课。转不转正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够教书育人,我就很快乐!”38年来,他培养的学生中有35人考上了大学,为贫困乡村的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新事物竭尽心力。

乡亲致富的领头“羊”

即使到现在,从业38年的杨声也老师每年的工资收入仍不到1万元,成了村里地地道道的贫困户。2003年,一次与朋友的闲聊,让他萌生出了种白芨的想法。暑假期间,他跑南闯北实地调研白芨的市场需求,还查阅资料,他发现,柏山的土质和气候特别适合种植白芨这类中药材,而且市场前景广阔。“说干就干,当时没钱买苗,就拿着铲子在山里的每个角落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一些野生白芨苗。没想到种下去之后,繁殖力很强,每颗可分3到5颗苗。”杨声也说,2005年,他只试种了3分地,价格也只有4元/斤,可也让他尝到了甜头,“这比采茶叶、种玉米来钱多多了。”随后的几年,杨声也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名声也越来越大,就连远在浙江的客商都闻讯前来抢购,白芨不仅让他脱了贫还致了富。

杨声也富了,但他始终没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在我收获了第一桶金后,我就劝乡亲们种白芨,可是购买白芨苗规模种植需要不少成本,当时村民就有点担心,怕收不回成本。”杨声也便立刻跑到山下跟村委会反映了情况,并联合村委会向县扶贫办争取到了1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我们用这10万元,在浙江购买了10万颗白芨苗,分给每个贫困户。”村长杨祖林说,“现在杨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了,也是我们的老师了。”为了让乡亲们尽快熟练掌握种植技术,杨声也亲自示范,现场教学。“去年白芨的价格涨到160元/斤,乡亲们都卖到了好价钱。现在村里都有好几户买上了小轿车啦!”杨声也高兴地说。

杨声也,一名普通的乡村代课教师,38年来,他用青春和汗水抚育着乡村儿童,让他们学文化,学知识,明事理;闲暇之余,他利用所学知识先学先试,不等不靠先脱贫,做出样子领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顶一下
(17)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