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暖心菜场”满月 一场从“堵”到“疏”的蜕变
清晨县城的和平北路,不再是往日汽车、电动车、行人“挤着走”的拥堵模样,晨光里,菜农们在崭新的摊位前摆放着带着露水的青菜,市民们边走边逛慢悠悠挑拣,升腾的烟火气里,藏着石台县最鲜活的民生图景。

自9月30日,县城区公益性惠农菜市场启用,这个承载着菜农 “安家梦”、市民“便利愿”的民生工程,已悄悄走过一个月。

从“马路游击”到“固定摊位”,从“城管劝离”到“主动配合”,这一个月,菜场不仅交出了一份满是温度的答卷,更在倾听中收集着“待解课题”,而石台县委县政府的实干身影,就藏在“解难题”的每一个细节里。
成效里的民生暖:从“堵心”到“舒心”的蜕变
“以前这路,早上7点连电动车都钻不过去,现在开车能‘一路畅通’!”常走和平北路的市民张先生,笑着说出了最直观的变化。

这份“畅通”,来得并不容易。城管队员陈学平记得,过去每天清晨,菜农们推着担子在路边“扎堆”,早高峰的和平北路常常“寸步难行”,队员们要花1个多小时劝离摊贩,矛盾时不时就冒出来。如今,140个固定摊位、14个流动摊位把大家“聚”到了一起,路面清爽了,城管工作量少了近一半,“偶尔有摊贩想回路边,看看菜场里热热闹闹的,自己就回来了。”

更暖的变化,在菜农心里。“不用花一分钱,就有个固定摊,下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比路边强百倍!”60岁的田希品老人,家在20公里外的横渡镇,以前每天凌晨4点半骑车来路边摆摊,风吹日晒是常事。现在有了遮风避雨的摊位,他的蔬菜摆得整整齐齐,“心里踏实!”

58岁的钱逢有也乐开了花。以前在路边摆摊,怕影响交通,7点就得收摊,“现在想卖到什么时候都行,再也不用慌慌张张的。”
市民们的“买菜体验”也升级了。来自屯溪的周秋芳瞅准了石台的富硒菜,每周都开车来这儿“淘菜”,“以前找农家菜得‘碰运气’,现在一进菜场,新鲜的辣椒、带露的毛豆,一站式买齐,还不用担心来迟了没菜了。”整洁的地面、专门的非机动车停放区,让“买菜”从“将就”变成了“舒心”。

满月里的“心里话”:那些待解的小难题
热闹背后,菜场也收集到了大伙的“心里话”。部分特色农产品及特色产品的推广宣传仍有不足,知晓度尚未完全铺开,客源相对短缺,短时间内影响了经营成效。同时,有部分菜农反映摊位分配的规则及摊位布局等细节有待提升。

此外,设施配套方面仍有优化空间,场地环境、照明条件、卫生设施等方面,尚未完全满足摊主和市民的实际使用需求,有待进一步完善。菜农们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县里把惠民菜市建成了,让我们住进来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里一定会越来越好。”
实干中的“回应”:跟着群众需求“补短板”
群众的“心里话”,县委县政府听在了耳里、记在了心上,优化行动很快就动了起来。
“公益惠农菜市场的遮阳屋顶、照明等问题,我们收集整理后,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做了汇报,在过道及靠墙一侧加装了棚顶和避雨设施,下一步将结合公厕建设在棚内加装照明设施,同时积极协调解决摊位拥挤问题。”石台县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志说,附近的公厕也正在抓紧规划设计建设,预计年底前就能投入使用。
现在,城管部门每天安排4班人轮班值守,不光维护秩序,还帮着调解摊位纠纷。“我们正在制定完善菜市场管理规定,打算推行‘摊位轮转’,不让好位置一直被占,也不让差位置一直空着,尽力保证大家都公平。”

更贴心的“暖心计”也在谋划中。针对部分特色产品卖不动的问题,相关部门不仅加大宣传力度,也将在一些醒目位置设置指示标识,让更多游客知道菜场的位置。

“民生工程不是‘建完就完了’,得跟着群众的需求走。”方志的话,道出了石台县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一个多月的时间运行,从“马路市场”到“公益性菜场”,变的是经营方式,不变的是县委县政府“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实干担当。

这份民生答卷,没有“终点”。
在倾听中改进,在实干中优化,石台县正用一件件“暖心实事”,把群众的“满意度”写得越来越满。(孙鸾 江雪飞)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下一篇:没有了
石台“暖心菜场”满月 一
石台横渡:“文化微载体”
塔溪河畔蝶变记
七都镇:党建引领赋能,绘
大演乡:攻坚环境整治 擦
石台县:古韵新貌下的文明
石台县扎实推进“
石台县召开创建安
戈卫民带队督查文
县委副书记钱松到
石台县部署开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