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溪河畔蝶变记
清晨的薄雾漫过矶滩乡塔溪河的水面,村民沈丽萍正沿着亲水步道检查廊亭的仿木栏杆,这位脱贫户如今是“亲水山居”民宿的女主人。指尖拂过被晨露打湿的栏杆,目光掠过河道对岸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沈丽萍嘴角扬起笑意——这个周末她家的客房又一次满房了,从南京来的老客户已经在微信上预约了晚餐。
塔溪河俯瞰图。通讯员 仰焘 摄
从水患之地到诗意栖居
塔溪河,古名达坑河,源于黄柏山,东向流经塔坑、洪墩二村,于河口汇入秋浦河。站在新建的观景平台上远眺,很难想象这条碧波荡漾的塔溪河曾是洪墩村人的“心腹大患”。7公里长的河道像一条不安分的银蛇,从黄柏山蜿蜒而来,在20世纪90年代的暴雨季里,常常漫过堤岸,将低洼处的民房浸泡成“水中楼阁”。
“那时最怕端午前后的暴雨,夜里听着河水声都不敢睡。”该村党总支书记丁帮武记得,1998年那场洪水退去后,低洼处村民家的家具被泡在水里,屋里还有厚厚一层淤泥,“土坯墙泡得发胀,灶台上全是沙砾,那年的收成连种子钱都收不回。”作为该县曾经的重点贫困村,洪墩村当时深陷“雨涝致贫”的泥潭——山高坡陡导致水土流失,河床逐年抬高又加剧洪涝,贫瘠的土地种不出经济作物,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
转机始于2019年启动的塔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施工队来了,钩机在坡地上开出整齐的等高线,工人沿着河岸垒起生态石坝,河道边建起了观景台、步道、廊亭,曾经裸露的山坡种上了杏树和垂柳。如今,96.67%的水土保持率和90%以上的林草面积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茂林修竹,岸边的芦苇丛里不时掠过白鹭的身影,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清运机制让河道两岸再也看不到白色污染,三类以上的水质标准让这里的河道一眼望去澄碧如玉。
从移民新村到民宿集群
在洪墩村移民安置点,18栋徽派风格的小楼沿山势铺开,每扇窗棂都框着一幅山水画卷。2016年首批村民搬来时,谁也想不到这些统一规划的安置房会成为“摇钱树”。
“当时村里号召大家把空置房间改成民宿,我也报了名。”村民储邦应回忆道,最初只是摆了两张木床、刷白了墙壁,没想到暑假就迎来了第一批上海游客。如今他家的“洪墩别苑”已经有4个标准间,去年光分红就拿了几万元。这种“公司+农户”的“慢村民宿”模式,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统一定价、统一分红的“五统一”机制,让村民们放心当起了“甩手掌柜”。
更令人瞩目的变化发生在2023年,洪墩村作为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少间笙笙慢”民宿集群的落地,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连锁反应——水泥路连接起全村112个风格各异的客房,瑜伽馆建在了竹林深处,芳香疗养中心用的是本地种植的艾草和薄荷,形成了完整的“游览—住宿—美食—康养”产业链。
从脱贫摘帽到共同富裕
2024年,“亲水山居”民宿开业时,沈丽萍站在玻璃幕墙前,面前是潺潺流淌的塔溪河与秋浦河交汇处的碧水蓝天。“投资近百万元,当时也担心过,但看着游客一拨接一拨来,心就定了。”这个夏天,她的民宿一房难求。
数据印证着这场蝶变:2017年洪墩村实现贫困村出列,2018年全村贫困人口清零,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148万元。更可喜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变化——村民回村将自家老屋改造成民宿,吸引游客在这里享受慢生活;孩子们在河道边的研学基地认识了萤火虫;城里来的艺术家驻村创作,把洪墩村的故事画进了油画。如今,洪墩村已经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夕阳下的塔溪河缓缓汇入秋浦河,金色光芒洒满河面,游客马兰正和朋友在亲水步道上散步遛弯。“这里的廊亭、步道就像从地里长出来的,一点不突兀。”她的话道出了洪墩村成功的秘诀——当生态治理遵循自然规律,绿水青山就会自然生长出金山银山。(江雪飞 徐敏可)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