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台文明网!-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文明播报 > 正文

檀礼辉:手工榨油延续乡愁味道

时间:2024-06-20 09:28 来源:池州日报 作者:文明网编辑 阅读:

在传统的榨油工艺中,经火炒、石碾、火蒸、包饼、排榨、槌撞等工序,才能造就出美味浓香的菜籽油。如今,传统的手工榨油作坊越来越少了,但在石台县仙寓镇碧潭村还保留着一座古朴的手工榨油坊——碧潭古油坊,油坊榨油师傅檀礼辉在这里坚守近30年。他一直坚持用古老的手工工艺榨油,2023年被认定为安徽省乡村工匠名师。

6月1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碧潭古油坊,远远就闻到空气中飘浮的浓郁菜籽油香。据碧潭古油坊经营者朱先华介绍,该油坊的前身是义和祥油坊,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1969年,原义和祥油坊迁至现在的地址。2023年,石台县深挖历史资源、大力传承手工技艺,积极恢复木榨油等传统产业,对碧潭古油坊进行了改造。经过修葺、扩建和改造,老油坊焕然一新,还新设置了加工、参观、体验、销售等功能区。

踏进加工区,记者见到了檀礼辉,他身材瘦削、皮肤黝黑,但手脚麻利。正忙着“蒸粉”的檀礼辉站在大铁锅旁,一边将碾成泥状的菜籽放在大锅上熏蒸,一边不停地用筷子拨散。“我早上4点就来忙活了,‘蒸粉’要把握好时间,蒸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口感。”檀礼辉说,“这是个辛苦活,夏天热得很,一般人吃不消,长年下来我都习惯了。”

提起做学徒时的往事,檀礼辉慢慢打开了话匣子:16岁时,他家生活困难,家人劝他学一门手艺。经人介绍,他跟随榨油师傅檀世英学习榨油技艺。刚开始,他在油坊里扫地、跑腿,虽然干的是榨油之外的活,但他一有空就钻到榨油师傅面前,细心观察各道工序的操作方法,有时也凑上前去,帮着炒籽、碾末、包饼等。由于踏实肯干,一年后檀世英收他为徒。

“榨油这种体力活,靠的是身体好、不惜力,还有就是对炒制、熏蒸等工序和火候的把握。”檀礼辉说,由于师傅热心教、自己细心学,他慢慢掌握了关键技术。起初,抡锤打油时不懂技巧,全凭一股子蛮力气,没抡几下胳膊就肿得厉害,疼得抬不起来。经过细心琢磨、刻苦学习,不久他就掌握了从炒籽到制油的10多道工序,并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了名副其实的榨油匠。

“过去,学榨油的都是穷人,因为干这活儿太费力气,体质弱的人难以承受。我要不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也不会去学榨油。可学会后,觉得干榨油这活儿也不错,里面还有不少门道。”檀礼辉说,传统手工木榨油与机榨油相比,工序繁杂,有10多道工序,一道工序做不好就会影响油质或出油量。首先是炒籽,要掌握好火候,不断翻炒,只有炒到熟而不焦,出油率才能达到最高。炒好籽后要经过晾凉,均匀地铺在碾子上,反复碾压成泥状,再分成一筐一筐放在蒸锅上蒸,然后用麻绳将这些冒着热气的菜籽末“包饼”。40多块饼为一垛放入木榨内,塞入楔子,用油锤击打楔子挤压油饼,金黄色的油就榨出来了。

楔式榨油是以人力、手工技艺为主的体力活和技术活,今年52岁的檀礼辉是油坊的老师傅了,但他的身体非常健朗。记者问:“年纪大了,还能抡动大锤吗?”他笑着说:“我天天抡大锤,有技巧,不会抡大锤的人全靠双臂力量,我用的是巧力,抡起大锤来不感到十分费劲。我身体好,就是长期抡大锤锻炼的。”檀礼辉说,木榨过程是工与艺、力与技的结合,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榨已经代替了木榨,但他还是想把这项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无奈的是,现在年轻一辈想学习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仅剩老一辈人守着这座油坊,他希望有年轻人加入,一起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留住这份浓浓的乡愁。

说话间,油坊里走进一位来买油的村民,这位村民名叫曹立平,在村里长大,从小就吃油坊的菜籽油,在外工作后,他只要回家就会来油坊打点油带回城里。“这是家乡的味道,外面买来的比不上,希望檀师傅能一直坚持干下去。”曹立平说。(潘欢欢)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