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智双扶 激活一池春水——记石台县仁里镇杏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军

在层峦叠嶂、溪流蜿蜒的山林中,坐落着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仁里镇杏溪村。这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一个重点贫困村,全村共有268户853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7户230人,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5%。2019年底实现全村贫困人口脱贫。
正值盛夏时节,杏溪村一派繁忙景象。食用菌种植基地20座连栋大棚里的羊肚菌批量上市,猕猴桃采摘园里65亩的藤蔓碧叶相织成荫,中华蜂养殖基地蜂蝶环绕、蜜汁满箱。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现在脱贫致富、振兴发展。面对眼前的一切,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军内心涌起一份欣慰与满足,也深知这背后成之惟艰。
穷根在哪里,攻坚在何处?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石台县杏溪村成为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的对口帮扶村。2018年初,时任部办公室副主任的周军成为该县杏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从那一刻起,周军便一头扎进了山村。刚来村里,就有群众上门,“书记,我家也困难,能不能申请贫困户或低保户。”走访时还发现,有的贫困户享受了各项政策,收入能达标,但离高质量脱贫还有差距。周军提出了发展扶贫产业,然而回应更多的是,“杏溪村没资源没优势,没什么可搞的,也搞不起来。”

对此,周军陷入了深思,前些年村子在部里的持续支持下,建设新村部、修建道路、架设路灯,双基建设已有改观。但硬投入与软建设没能实现均衡发展。少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安于现状的心态,都不同程度存在,敢为人先、创新创业氛围远未形成。要拔掉穷根,归根结底离不开农民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内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充分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周军决定开展深层次的志智双扶,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坚决拔穷根、攻坚克难。
鼓起心气,实干为先赢民心
回想起最初迎接周军的是怀疑的目光。“这人是省里来的,不会是镀金的吧?”“走走过场吧?”……来自村民的种种疑虑,没有让周军气馁,反而坚定了他的奋斗决心。“要打开局面,要从自身做起,用踏踏实实的作风赢得村民认可。”

周军带领着扶贫工作队走进了一户户村民家中。他时常告诫自己,转换角色,力闯“三关”。闯过“语言关”,听懂方言俗语,少一点文绉绉,多一点老百姓的语言。闯过“风俗关”,乡里间有自己的村俗规矩,群众递过来的茶水要接,搬来的小板凳要坐,不要嫌脏嫌乱。闯过“思想关”,树立宗旨意识,做农家事、干农家活,带着感情去走,真心实意地去做,与杏溪村的群众处成一家人。
光熟悉整村情况还不够,要想方设法破解难题。一位老大妈曾拿起水壶给周军看,壶底有厚厚的白垢,山民饮用的是石灰岩水质的山洞流水,水质差,有的村民患上了胆结石肾结石。大妈临了说:“多少年的事了,你能解决吗,不能说完就完啦。”周军深深感到群众对生活不是没期盼,对未来不是没期许,只是在等待中耗尽了耐心和信心。要以干事创业的真诚和行动,赢得百姓信任,激发群众的劲头和心气。
一次次回省里打报告、做汇报,一次次到县镇寻资金、求支持。经过多方协调,101万元的西片集中供水杏溪管道安装工程正式实施,长期困扰的安全饮水难题得以解决。周军又马不停蹄地争取扶贫资金122万元,建设道路硬化工程、塘湾排洪沟工程。争取132万元资金,实施村庄道路改造提升工程、考坑水库灌溉引水工程。村民反映强烈的饮水、道路、沟渠等问题一一解决。村民们说:“周书记都干实实在在的事情,跟着他我们有信心村里越来越好。”
激发志气,打破坚冰兴产业
信任和热情有了,激发志气,干事创业的点子就会多起来。长期以来杏溪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周军再次提出发展扶贫产业,村民们反应热烈,但还是顾虑重重,“书记我们相信你,但村里从未搞过啊”“搞基础设施好,搞产业有风险啊。”

周军与村两委、村民代表交心谈心,决定分步走,勇敢去探索。首先,“走出去”。周军带领村两委到浙江省衢州市考察取经,走出山村看世界,那里的新农村建设什么样,村里产业怎么绝处逢生的。一路走一路学,边学习边讨论。大家表示很震撼。村长说:“没想到人家发展这么好、走得这么远,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其次,“摸家底”。周军深入调研该村自然禀赋、特色优势,他发现有农户养土蜜蜂,尤其有的还是几代养蜂人。他还发现山林里生长有野生猕猴桃。“杏溪村能不能发展”这个念头萦绕心间。最后,“请进来”。周军请来安徽省农科院赵皖平院长、安徽农业大学养蜂研究所所长余林生教授等来村调研,帮助把脉问诊,研究制定了《杏溪村2018-2022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建设深山土蜂蜜、优质农产品、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培育经果林采摘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村民的热情和志气更高了。周军趁热打铁,带队去一级中蜂养殖企业考察,与江山福赐德蜂业公司敲定合作协议,采购306箱中华蜂蜂种。在安徽农业大学养蜂研究所指导下,精心选址开辟2个规模化养蜂场,建立中华蜂养殖基地。当年,就出产土蜂蜜2000余斤,营销收入达20余万元,带动10余户贫困户增收。

初战告捷,周军继续鼓励流转土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建成占地65亩的猕猴桃采摘园,种植了绿心徐香、黄心金艳两大品种3300余株种苗。同时,大力建设占地20余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在云南野生菌协会指导下积极转型升级,试种羊肚菌、猴头菇、榆黄蘑成功,并探索黑松露、黑皮鸡枞等珍稀菌种野外种植,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他利用闲置老村部招商引资,建设扶贫车间箱包厂,带动了30名留守妇女就业创收。依托光伏发电收益,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零散务工。杏溪村从无到有,建成“三基地一车间一光伏”的扶贫产业集群,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扶贫产业基地,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63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几千到几万再到近30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在2019年池州市第三届村集体经济项目大赛中,杏溪村扶贫产业园项目荣获优秀奖。
增强底气,播撒希望促振兴
脱贫攻坚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要打基础利长远,厚植根基增底气,鼓励群众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彻底打赢这场翻身仗。

继续破除小富即安观念。2019年新年伊始,周军召集村民代表、能人大户座谈,告诫大家不能止步于前。他精心创建“杏溪思源”党建工作品牌,把杏溪村形象地比喻成一泓溪水,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作为溪常清、水长流的源头活水;以杏溪村的发展变化作为生动鲜活的教材,教育引导党员群众饮水思源、富而思进。2020年“杏溪思源”以第一名的考核成绩,成为石台县第一届基层党建工作“十大品牌”之一。
打造扶智工程,培养致富“领头雁”。周军加强标准化党建示范点建设,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设立党员致富创业示范岗,组织迎七一、党员志愿服务、老党员建言会等系列活动,着力强支部、抓班子、带队伍。他张榜招贤纳士,召开返乡务工青年座谈会,培养返乡创业人才。他带头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农业特色产业,与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开展猕猴桃、养蜂技术培训,选送致富带头人赴贵州、浙江产业基地开展半年实训。
着眼未来探索乡村旅游业。“杏溪是一个美丽的山村,要让它走出石台、走向远方。”这句话周军常挂嘴边。他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利用263万资金,完成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在全镇率先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依托198.8万元的省农发项目资金,建设沿河银杏步道、村民休闲广场和文化大舞台等。他与村两委超前谋划,依托杏溪良好生态,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产业,打好蜂蜜牌、文旅牌,推动特色种养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探索建设观光采摘园、花谷花田、养蜂特色村庄等,建设可玩可赏可体验的休闲观光农业。
挂职扶贫进入第三个年头,杏溪水通了、路宽了、产业兴旺了……分散的村落在工作队的带动下凝聚成巨大合力,越来越多的村民全身心投入到脱贫致富中。(宋佳琪)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