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青春之花在扶贫一线绽放
张乐淳,安徽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家乡池州市石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年暑假,有幸得到了到乡村实习锻炼的机会,在乡村代理扶贫专干的部分工作。这段日子里,他在农村基层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对村情民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熟练掌握当前脱贫攻坚收官工作的基本脉络。用社会这个“第二课堂”实践,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积极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在韶华之际,不负芳华,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扶贫一线。
石台县丁香镇梓桐村便是张乐淳实习所在的村。从县城驱车经过九曲十八弯才到达这个重点贫困村。梓桐村285户1070余人,贫困户83户,27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

张乐淳初到村里接手扶贫工作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陌生。这里没有校园、教室、老师,也没有同学;有的是崇山峻岭和不大的村部、村干部和村民。但是没有什么能难到这个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切从零开始。从一页页翻阅历年的扶贫文件资料到熟悉了解各项扶贫政策,从一次次向素未谋面的村干部请教到建立起深厚的互帮互助情谊,他竭尽所能,一步一步地梳理并熟练了这份工作,虽然整个过程中插曲不断、困惑重重,但终究是走上了一条正轨。
张乐淳告诉笔者,在认真查阅和整理各类扶贫文件资料的过程中,他首先领略到了各类扶贫政策之多、帮扶措施之全、工作规范之细,资料数量虽不至于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去形容,但委实算得上是数不胜数。从宏观上来看,“三位一体”扶贫格局是整体架构,“两不愁,三保障”是硬性指标,再细分到部门和行业,又有许许多多的小类,如: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等,当然还有一些涉及多方面的独立政策如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各项脱贫攻坚政策落地生根,这就要考验基层扶贫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了,有可能出现一些纰漏和问题,比如光伏电站项目,受益人并不是全体贫困户,参与项目有标准和要求,既要保证受益贫困户们的利益最大化,又要做好其余贫困户的沟通协调工作,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又如其他常规的问题如数据录入错误、信息更新不及时、材料准备不完备、政策理解不细致等都或多或少地会出现。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推进,张乐淳逐步深入到扶贫工作中,及时反映、协商和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既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开展,同时又培养了他的业务能力。
实习中,张乐淳感触最深和收获最大的环节是走访他所联系的8户贫困户,并顺利完成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这8户中,有6户位于高山之上的梓桐村禾茂村民组,还有两户位于国道530旁,属于梓桐村王桥村民组。在走访这几户人家之前,张乐淳先翻阅了档案资料,仔细查看了他们的扶贫手册,对每一户的家庭情况和政策受益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上户走访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做了提前的准备,跟随着村委会主任的脚步,走过崎岖的山路,来到了高山上的6户贫困户,在拉家常式交谈中仔细地解说了国家普查工作的标准和重要性,并验收了贫困户的第三批产业,冒着高温、顶着烈日深入到茶园、板栗园、杉木林和养殖地进行拍照验收。同时,更新扶贫手册、收入监测表。基层扶贫干部就这样,用一滴滴汗水和一步一个脚印来确保普查数据完全准确,来赢得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的满意。
走访中,尽管他们生活于大山之中,世代贫困,但从贫困群众的话语中,张乐淳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对这几年扶贫工作的满意以及因自身生活状况的巨大改善而产生的由衷的幸福感。扶贫这些年来,石台县在国家政策帮扶下,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难题。同时,通过发动社会力量,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开展小额信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村贫困家庭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学、壮有所业。
近期,张乐淳以帮扶联系人的身份陪同并辅助普查工作组进行国家普查,此外还负责了部分普查筹备工作,总结梳理全村贫困户享受政策清单、制定普查路线表、整理辅助证明材料等等,在多如牛毛的材料中体会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纷繁复杂。得益于充分的准备,他所联系的贫困户圆满完成了普查工作。同时,全村的整体普查工作也进展迅速、数据录入精准顺利过关。“此时此刻,那份久违的欣慰感、充实感充盈全身,犹如考试后我拿到满分答卷一样。”张乐淳如释重负。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让脱贫成为我们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正需要更多像张乐淳一样,有知识、有干劲的年轻人到农村来。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