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好人]程谦和:久病床前有人伺 20余载显真情
程谦和,男,1970年1月出生,石台县小河镇狮山村人。1992年,通过乡亲介绍,程谦和入赘到邻村的涂家并与其小女儿涂结云结婚。来到涂家后,他和妻子一道无微不至的照顾精神残疾的姨姐涂荷香和老年痴呆的岳母20余载,用亲情诠释了一份执着的坚守。

不离不弃照顾患病的岳母和姨姐二十余载,努力劳动护一家温饱的石台县小河镇狮山村村民程谦和
程谦和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妹妹,由于家中负担太重,22岁的程谦和经人介绍,入赘到邻村涂家与其小女儿涂结云结婚。在结婚前,就有人劝他,“涂结云家有一个精神残疾的姐姐,眼睛又看不见,吃喝拉撒都要人照料,家庭负担比较重,你做上门女婿,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啊”。程谦和听到后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深信只要夫妻同心,吃苦耐劳,日子会越过越好的。结婚的前几年,岳父岳母身体还好,姨姐大都是他们在照顾,程谦和夫妇俩在外头忙活,经济条件逐渐有了改善,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一家人过得温馨自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岳父突然离世,家中的主心骨突然离去,岳母的身心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出现精神异常,渐渐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姨姐的精神状况也没有之前稳定,精神亢奋,原来温顺的她竟然开始出口伤人,整天坐在家中喋喋不休地骂了这个骂那个,家中被她闹得鸡犬不宁。接二连三的不幸几乎击垮了程谦和夫妇,岳母、姨姐需要人照料,女儿和儿子需要人陪伴,家里一度陷入慌乱中。
程谦和夫妇俩没有怨天尤人,考虑到家里的情况,夫妻俩做出分工,妻子在家照顾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丈夫除了料理田间地头的农活,还到镇上给人打零工贴补家用。程谦和夫妇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做好早饭后,涂结云要给生活不能自理的妈妈洗漱,然后再给患有精神残疾的姐姐洗漱,忙完这一切后,再服侍妈妈、姐姐和孩子吃早饭。等她们吃饱喝足后,自己再吃。程谦和每天要给家里饲养的三头猪准备好一天的猪食,然后再匆匆忙忙的吃好早饭,去10公里外的镇上给别人做零工。一天24小时,他们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着,忙着照顾瘫痪的妈妈和患精神疾病的姐姐,脑子里那根弦始终崩得紧紧的,不到半夜时分都不能上床睡觉。程谦和说最怕手机响,他听到手机响了首先想的是不是岳母病情恶化,是否姨姐出事,他已经形成了条件性反射。
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程谦和的儿女非常懂事,学习上几乎没让他俩操过心。女儿成绩优秀,在中考的时候,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但她为减轻父母的负担,主动填报了县里的一所职业高中,这样每年可以节省几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中的开销也越来越多,为了让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夫妻俩合计,让程谦和去外地务工,把田包给别人种,妻子在家打临工补贴家用。程谦和外出务工的几年里,他省吃俭用从来舍不得为自己多花费一分钱,为了省钱,他买菜烧饭,一个月都难得看到荤腥,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肉,他说肠胃不好,吃肉容易拉肚子;为了多挣钱,在难得的几天厂休日,他到外找临时工做,由于长期在外务工,他比同龄人看上去明显要“苍老”。
转眼间,26年过去了,9300多个日日夜夜。一天天,一年年,程谦和就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家庭。有人问程谦和:“这么多年你就不累吗,就没有想过要放弃?”他总是回答说:“照顾亲人都是份内的事,只是尽了一点点孝心,不苦,也不累。”而且“现在也熬过来了,子女都长大成人出来工作了生活状况要好多了,我已经很知足了。” (石台县文明办)
俗话说,“久病床头无孝子”,当亲人长期生病需要照顾时,便是考验一个人孝心真伪的试金石。而这个憨厚老实的农村中年人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他用男儿的硬骨和如山的深情撑起一个家,用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丰富内涵。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