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心 行“六尺” ——石台县小河镇梓丰村借儿童活动深化“六尺巷工作法”实践
“亲近邻,常来往。多关心,互帮衬。不乱堆,不乱放。讲卫生,护环境……”近日,石台县小河镇梓丰村文化广场旁,村干部正在带领孩子们学习了解该村的村规民约。这是该村深耕“六尺巷工作法”,巧借儿童活动契机,从儿童视角切入,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让“六尺”精神在童真里扎根、在实践中生长的一个缩影。
“童”学六尺巷,播撒治理种子
暑期农家书屋活动中,志愿者以六尺巷故事为引,用童趣化语言,给孩子们讲述礼让典故。从“为什么要让三尺”到“让出来的和谐”,引导孩子思考“让”与“和”的意义。开展“我心中的六尺巷”绘画、故事创编,孩子们用笔绘出想象中六尺巷,用童言童语续写“新礼让故事”。通过学习,把互让互谅的“六尺”精神,变成儿童能理解、愿践行的成长指引,让治理理念从娃娃抓起,为基层治理培育未来“小主人”。
儿童议事会,小声音聚大能量
搭建儿童议事平台,围绕“村里小事怎么‘让’着办”,组织儿童参与讨论。比如针对邻里间因公共区域使用起争执,孩子们从“小朋友抢玩具怎么解决”延伸思考,提出“轮流用、一起玩”的思路,启发大人用更柔性方式化解矛盾。儿童视角的建议,虽稚嫩却充满纯真智慧,为“六尺巷工作法”注入新鲜活力,让村民看到“小力量”也能推动“大治理”,促进邻里主动沟通、互让互谅。
小手拉大手,共筑和谐乡风
以儿童为纽带,开展“我带家人学六尺”活动。孩子们把学到的礼让故事、议事成果,带回家讲给长辈听。在升学学子座谈会上,鼓励准大学生分享“六尺”精神感悟,带动家庭讨论“家乡事怎么和着办”。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儿童成为“六尺巷工作法”的传播者,推动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用理解、包容化解分歧,让“让一让,六尺巷;和一和,万家欢”的氛围,在梓丰村愈发浓厚,以家风带乡风,夯实基层治理的“人和”根基。
以“童”行实践,点亮治理微光
组织儿童参与“村庄小巡查”,从儿童视角找“需要让一让”的地方:比如公共设施旁的杂物堆放、小路通行的“小堵点”。孩子们用画笔记下问题,交给村委或志愿者,推动问题解决,让他们在实践中既懂了“六尺”不是简单“退让”,而是主动营造和谐,也让村民看到孩子对家乡的关心。这种“以童促治”的模式,让“六尺巷工作法”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激活基层治理的“童心动能”。
小河镇梓丰村以儿童为支点,借活动为载体,将“六尺巷工作法”融入童真、嵌入生活。从儿童学习理解,到参与议事、带动家庭,再到实践行动,让“礼让、共治”的种子,在孩子心里发芽,在乡村土壤扎根。以“童”心为桥,连起家庭与邻里;以“六尺”为尺,丈量和谐乡风。未来,这份童真驱动的治理力量,必将持续生长,让小河镇梓丰村的“六尺”故事,常讲常新,让基层治理的“人和”篇章,愈写愈暖。(陶金)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