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镇高路亭村:“家门口”的暑托班,托起孩子安心一夏
暑假一到,家长们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家里娃娃没人看管,作业辅导无人过问,更担心孩子独自在家或出门游玩的安全隐患。这些实实在在的忧虑,如同夏日里闷热的空气,沉甸甸压在心头。
群众有呼声,村里有行动。在池州市教体局和七都镇指导支持下,高路亭村驻村工作队迅速筹划,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家门口”的暑托班。此次暑托班自7月7日开始,为期一个月,一共招收22名学生,其中初中生9名,小学生13名,首要任务便是解决家长们最揪心的看护难题。孩子们每天早晨由家长放心送来,傍晚平安接回。暑托班不仅提供安全看护,更安排志愿者老师精心辅导孩子们完成暑期作业,耐心答疑解惑。孩子们写作业时紧皱的眉头舒展了,家长回家后看到工整的作业本也终于放下心来。
为了确保暑托班顺利运转,本期托管班师资队伍包括4名大学生志愿者、2名驻村工作队员和多位当地文化名人。课程设置涵盖课业辅导、非遗传承、安全教育、体育活动等内容,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全面覆盖小学,初中两个阶段托管需求。来自滁州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李慧敏负责作业辅导,这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二学生表示:“农村孩子很聪明,只是缺少出去看看的机会。”她将把大学里学到的现代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高路亭村的暑托班,不只是“托”,更有“育”的用心。课程内容拒绝千篇一律,立足乡土特色,巧妙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课堂上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著成手持话筒,声情并茂地向孩子们介绍石台民歌的历史渊源,“山里人靠山吃山,民歌是我们石台的‘活化石’,每一首歌都记录着先人的生活智慧。”杨老师边说边示范了一段《采茶歌》,随后,他耐心地教唱《打油号子》,一句一句地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和节奏,孩子们学唱得兴致勃勃,在韵味悠长的民歌中将石台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此外,针对镇域内水系多的地理情况,老师们还精心设计了非常实用的“安全第一课”,驻村工作队副队长严梦伶为孩子们生动地讲解防溺水知识,让孩子们学会了自救互救技能。而课后的运动场上也是热闹非凡!“手腕要放松,击球点要在身体前方。”严梦伶耐心地纠正着每个孩子的动作。虽然大多数孩子都是第一次正式接触羽毛球,但学得有模有样,另一边的篮球场上也是学得火热……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艾萍表示:“下周我们计划开展古民居研学和高路亭锅巴制作体验,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孩子们心里。”
七都镇高路亭村的暑托班,没有宏大的口号,却承载着泥土般朴素的关切,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高路亭村两委与高路亭村驻村工作队坚持开门教育,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用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贴心服务,将党组织的关怀悄然编织进孩子们的暑期时光里,为高路亭村的和美画卷添上温煦的一笔。(张家睿)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