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寓夜话”家门口的夜校 ——仙寓镇乡村夜校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夜未央,灯已起。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每当夜晚来临时,石台县仙寓镇的村子里却又热闹起来,村民们纷纷在自家门口上起了夜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这里的乡村发展也日新月异。作为农村宣传教育培训的一个古老法宝,乡村夜校也遍地开花,乡亲们围坐在鲜红的横幅下“仙寓夜话”,共享新发展、共话新思路、共建新未来……夜校俨然成了乡村学习政策的阵地、培养人才的摇篮、村民共治之地,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解政策,聚焦群众利益讲,夜校让村民当上“政策达人”。南源村工作队的副队长马向东桌上总是堆着厚厚一摞资料,这里面全是最新的政策,晚上他要给村民们宣讲。除了介绍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之外,马向东还会关注收集一些切合群众利益的政策。他说:“咱们村茶农多,你看这是最新的《致全县茶农朋友的一封信》,等村民吃过晚饭,走几步过来,得向村民们好好宣传解读,让他们早点知道。”
与其毗邻的山溪村,全县最大的重点项目——石台抽水蓄能电站落户在村里,面对征地拆迁的需要,山溪村的夜校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征地相关政策的解读上。在夜校课程中,从立法、决策到执行方面全面解读了征地拆迁政策的内容和意义。村民李大爷听了后,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他说:“听了镇村干部的宣讲,才知道这次征地拆迁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消除了我不少疑虑和担忧,我一定响应号召积极配合。”在仙寓镇各村正通过开展“政策微课堂”活动,让村民们可以随时学习最新乡村振兴政策,以及灾害救助、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征地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夜校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了解学习最新政策的“第一渠道”。
培养人才,赋能美丽乡村,夜校让乡村成为“人才摇篮”。仙寓镇的乡村振兴夜校不仅是聚焦政策的讲堂,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群众对于专业知识缺乏,民宿做得再大、农产品再有特色也没用,不会管理不会宣传,所以要多听取学习专业的内容,有效利用手上的资源”。莲花村工作队队长陈翔介绍到。驻村工作队成员们积极向村民们讲解打造富硒康养旅游品牌知识,包括民宿业的培训,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打造。通过一堂堂夜校,村民们了解了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民宿,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入住,带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同样,在碧潭村因当地村民种植木耳的需要,充分利用好夜校平台,向村民们普及木耳种植的相关专业知识,如今,村内木耳种植规模已达500亩,长势喜人,成为又一新的经济来源。通过夜校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乡村人才素质和专业技能,也为乡村振兴输送了适才适用的高层次人才,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交流互动,干群携手共进,夜校让基层成为“共治之地”。仙寓镇因势利导,发挥夜校特有的亲民属性,开设“共商议事微课堂”和“纠纷调解微课堂”,让邻里乡亲有个地方“说知心话”“拉家常呱”。针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群众诉求等问题,乡村夜校及时“开课”介入解决,把事情说明白、把政策讲清楚、把道理讲透彻,把各类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源头村工作队在送“课”上门之余,结合村情民意,围绕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等话题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耐心倾听“百家之言”,及时把群众说的“烦心事”“期盼事”写下来,把群众说的“土方法”“好点子”记心里。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基层民生需要和社会矛盾,夜校对于基层治理、乡村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搭建了沟通平台、传递信息的载体,更成为了汇聚群众智慧、动员社会资源的重要平台,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