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台文明网!-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正文

石台华桥古祠:承古开今 移风易俗新阵地

时间:2022-03-10 11:34 来源:未知 作者:梁坤 舒春龙 阅读:

只有守得住“屋”,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华桥胡氏宗祠来说,没有保护,就没有发展。保护也好,“沉淀乡愁”也好,绝不是守旧守破守落后,更不是与移风易俗背道而驰。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学会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如何统筹兼得古祠保护的“鱼”和移风易俗的“熊掌”,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焕发新生机,西溪胡氏古祠的保护利用交出了华桥答案。

 QQ图片20220310143247_副本.jpg

图为西溪胡氏宗祠外景

 

西溪胡氏宗祠位于石台县丁香镇华桥村,始建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宗祠占地1143平方米,建筑面积576平方米。宗祠原有前祠、中祠和后祠三部分。由于时代变迁,前祠、中祠已倒塌,遗址尚存。现后祠保存完好,共两进,中间是天井。前进一角设有戏台,可供500余人同时观看,戏台顶部灯光设施保存完好。整个建筑共有54根立柱,抬梁式结构。祠内木雕、石雕、砖雕很多。梁、撑拱、柱础、旗鼓石、门坊、墙壁等,都雕刻有精美图案。

 

弘扬传统文化

古祠“变身”“博物馆” 古为今用

 

祠堂在,根就在。根在,亲情就在。胡氏宗祠的保护利用,留住了乡愁、凝聚了人心,为华桥移风易俗提供了新阵地,也为华桥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现如今,结合移风易俗工作,古祠又注入了新内涵,古祠变“博物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的教学基地,古为今用,老而弥新。

 

传播新思想,

古祠“变身”夜校 焕新彩

 

随着2020年石台整县脱贫摘帽,乡村振兴工作如火如荼的推进,华侨村巧借古祠场地,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工作做实“乡村振兴夜校”这一志愿服务品牌,深入践行为民办实事。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说生活新变化、宣传党的新政策,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补“钙”加“油”。期间,让古祠场地“变身”乡村夜校,面对面、近距离向群众开展政策理论宣讲、技能培训、乡风文明建设等活动,并以石台好人和本地道德模范、致富带头人、脱贫示范户事迹引导群众、激励群众、教育群众,带动群众积极参与,让党的好政策、增收的好技术、致富的好思路如甘露“润物细无声”,推动群众换想法、换做法、换活法,为长远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领文明新风尚

古祠变家风馆, 聚民心传古训

 

古祠以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风家训教育活动,继承发扬忠厚勤劳、敬学重才、孝悌忠信、爱家爱国的家风与传统。每逢清明,胡氏宗祠照例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场面盛大而隆重,全市各地胡氏宗亲族人聚集于此,感悟传统文化,追根溯源,凝聚人心。通过祠堂内悬挂家风家训、村民自治章程等,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引领文明新风。

 

如今,这个昔日祭祀祖宗的旧祠堂已经成为一个移风易俗的新阵地,沉淀着乡愁记忆,引领着乡风文明。祠堂是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保护利用乡村的宗祠建筑,慰藉了浓浓乡愁,拓宽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载体,让乡村文化建设更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更加具有人文情感和历史托底。西溪胡氏宗祠保护利用,开拓了移风易俗新阵地,一定程度盘活了闲置资源。目前农村存在着不少闲置场所,如废弃幼儿园、小学、客运站等,如何将这些闲置资源加以利用,继而转为移风易俗、文明创建新阵地,华桥古祠保护利用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据了解,宗祠据宗谱记载,西溪胡氏与绩溪胡氏五代时同宗婺源。西溪胡氏宗祠2003年12月列为石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3月列为池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列为安徽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宗祠后进后排倒塌,由公佐公后裔孙胡凌汉、胡志庆、胡李成、胡希国牵头华桥村委会主导进行临时性抢修,后立项争取县文管所4万余元资金。2014年安徽徽博古建筑设计院进行恢复大修设计工作,县文物所投入10万余元进行恢复设计。2016年县文物所立项争取100万元对宗祠进行屋面修复、防水等改造工程。2020年县文物管理所为宗祠配置微型消防站,消除火灾隐患。2021年胡氏宗亲筹资,丰富西溪胡氏渊源文化牌匾等。

 

下一步,石台县丁香镇华桥村将尽全力保护好利用好祠堂,让文明家风家训继续传承,发扬光大。目前,胡氏宗祠已经成为当地接受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移风易俗新阵地。(梁坤   舒春龙)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顶一下
(59)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