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台文明网!-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聚焦石台 > 正文

石台:路畅通 百业兴

时间:2025-08-06 08:46 来源:池州日报 作者:文明网编辑 阅读:

1.png

G237国道矶滩段。

2.png

穿山而过的德上高速石台段 。通讯员 丁长杰 摄

60年前,石台县复建之初,为山所困。砂石公路在山间盘旋,省道殷新公路与大青公路在县内形成“Y”形运输骨架,是仅有的对外通道,公路运输靠扁担、驴马,村民出山要“披星戴月爬险坡”,县城到邻县的货物,单程就得耗上一整天。那时的石台,像一颗被群山包裹的明珠,璀璨却难被看见。

60年后的今天,德上高速如银色巨龙穿岭而过,2条国省道舒展如翼,404公里乡道、255公里村道织成细密脉络。清晨,石台硒泉通过货车经高速发往长三角各城市;上午,省内外游客沿“四好农村路”驶向牯牛降;傍晚,县城客运站,放学的孩子坐着公交回到山脚下的家。

从“困在山里”到“融向远方”,石台的60年是一部交通蝶变史。路,不仅改写了山民的出行记忆,更重塑了这片土地的发展轨迹。

从“爬山过河”到“车达村口”

早上7点,仙寓镇大山村王村组村口的公交站牌处已有不少人在候车。农家乐经营者卢相荣拎着两箱自家的土特产,登上一天两班开往县城的公交车:“现在出门多方便哟,车就停在家门口,到县城干什么都快。”

这样的场景,60年前的石台人是不敢想象的。1965年复建之初,石台县仅有130.5公里砂石公路,“Y”形的殷新公路与大青公路是仅有的主干道。那时,村民进趟城要起早贪黑爬小半天山路,再转坐一天仅一班的公交车。“有时候走到山下,车刚巧开走了,只能原路返回,第二天再来。遇上雨天,路就更难走了,进趟城费事得很。”大山村党总支书记王自建回忆道。

变化始于“四好农村路”建设。近十年来,该县累计投入19.26亿元,新建、提质农村公路693公里,改造危桥45座。大山村那条曾让村民犯愁的“泥巴路”,如今变成了约7米宽的柏油路,路边安了护栏,村口设了候车亭。全县559个村民组中,近八成通了公交,公交车直达村口成常态。

更贴心的是服务“下沉”,网上订票、滴滴打车走进山乡,城乡公交与高速、高铁无缝衔接。“以前客车票要托人抢,现在手机点一点,车票就买好了。”卢相荣说,“前阵子有个上海游客住我家,早上在村里吃了早饭,中午就坐上高铁回了上海,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闭塞山城”到“通江达海”

夏日炎炎,正值石台硒泉销售旺季。在大演乡的安徽檀泉硒饮品有限公司厂区内,3辆12米长的大货车正在排队装货,要赶在当天把硒泉运往长三角市场。“从石台到上海,以前不走德上高速要9小时,现在高速5个多小时就到,快了近一倍。”司机陈师傅说。

这条2022年全线贯通的高速,是石台交通加速“破局”的关键。复建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石台长期靠G530、G237两条国省道对外连通,是安徽最后4个未通高速的县份之一。“守着好山好水,却运不出好产品”,曾是县域经济的痛点— —山里的茶叶、硒泉、山货,因运输成本高,一度“藏在深山无人知”。

2021年9月,德上高速池州至石台段通车,彻底改写了该县“零高速”的历史,紧接着,2022年石台至祁门段贯通。至此,“一横两纵”(指G530黄湖线、G3W德上高速、G237济宁线)的交通骨架正式成形。高速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而且打通了“出山通道”,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硒米、硒泉等特产借助高速网24小时可直达长三角各大城市。

交通“强筋健骨”,激活了县域经济。2018年至2024年,该县的GDP从30.52亿元增至46.54亿元,23292名贫困人口借交通之便脱贫。在七都镇七井山上,62岁的脱贫户朱致水靠种高山辣椒为生,高速贯通拓宽了辣椒的销路。“以前辣椒卖不远,运费比收购价还高,现在走高速,辣椒走出去了,商贩给我们的收购价也比以前高了。”朱致水说。

从“养在深闺”到“宾客盈门”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石台牯牛降景区门口停满了挂着沪苏浙牌照的私家车。来自扬州的游客李国宝一家刚下车,就被山间的云海吸引:“从扬州走高速过来,4小时直达,路好走,风景也好,比想象中方便太多了。”

牯牛降、仙寓山的美景曾因交通闭塞“养在深闺人未识”。2021年以前,没有高速的石台,游客只能自驾从省道进来,“车程长、路难行”成了最大短板。在大演乡新农村做民宿生意的唐钦川回忆,那时村里的农家乐只有零星几家,“客人来了,吃饭还行,住一晚第二天想转到其他景点,光路上就得耗半天,留不住人。”

转折始于德上高速的“绕山而过”。建设时,为保护秋浦河生态,东线方案特意避开敏感区,在仁里镇设互通立交,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让景区离高速出口更近了。德上高速通车后,牯牛降景区的游客量年均增长超20%,唐钦川趁旅游淡季重新装修了民宿,将客房从5间增至8间。“旺季得提前半个月订房,客人说‘路通了,来石台就像串亲戚’。”唐钦川说。

交通与旅游的融合不止于此。石台整合1.28亿元资金打造了“快进慢游”体系,在农村公路沿线种上波斯菊等花卉,建了观景台、驿站。从高速下来,沿着“四好农村路”行驶,既能看仙寓山的云海,又能沿着秋浦河溯溪而下,在山水交融中感受独属于石台的“诗和远方”。

如今,德上高速像条金丝带,串起牯牛降、仙寓山等景点,也串起了山民的好日子。唐钦川算过一笔账:“高速通车4年,村里农家乐涨到了67家,每户年均增收至少5万元。”

60年风雨路,石台的交通版图早已旧貌换新颜。从砂石路到“一横两纵”交通网,从扁担驴马到高速高铁,道路的变迁里,藏着山民的幸福密码,更写着一个山区县“向路而兴”的发展答卷。昔日羊肠通古道,今朝坦途连四方——路通了,石台的未来,正越走越宽。(徐敏可 江雪飞)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