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小城故事”正精彩
一场秋雨过后,秋浦河上云雾蒸腾,给山川增添几分秋韵,德上高速上,来往的车辆如在画中穿行。“驶出前面的重阳隧道,距离石台县城就不远了。”离家越来越近,返乡探亲的胡满迎开始兴奋起来。对于从小在石台长大的孩子来说,每逢节假日回趟老家,是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这份期待,饱含着儿时美好回忆,也有着对石台日新月异变化的感叹。“这些年家乡变化还是很大的,高楼鳞次栉比,公路四通八达,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
穿山而过的石台段德上高速(摄影:丁长杰)
前几年,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北上广是‘高度’,县城才是‘底色’。”在县城,既能看到城市繁华,也保留着乡土烟火气。今天的石台,这样的“底色”越来越足。
经过几十年的接力发展,石台县城人口稳步增长、空间逐步扩大、功能日趋合理、活力大幅提升,已从传统封闭的集镇,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地域特点的精致小城。
△石台县城全景图 吴志刚摄
忆往昔,岁月如歌
石台,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皖南小县。
说她年轻,是因为1965年才重新设县;说她古老,是因为早在南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就已置县,距今已有1488年,不过那会儿不叫石台,叫石埭。
石埭置县以来,县域几经变化,县治也几度迁移。曾经的石埭县城,与现在的石台县城并不在同一个地方。新中国成立之际的石埭县所辖范围包括今天石台县东部一些乡镇以及黄山市黄山区的部分区域,县城所在地为当时的广阳乡(今属黄山区太平湖镇)。
1959年,因国家兴建陈村水库(太平湖)撤销建制。1965年,复建并易名为石台,新县城从广阳迁至七里(现为仁里镇)。复建伊始,白手起家。新建的县城仅有秋浦路、人民路这两条十字交叉的主干道,沿街房屋多为两三层。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县城规模还不足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很薄弱。
胡惠珍是一位在石台县城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市民,平日里爱好摄影,多年来,她坚持用镜头记录着县城的点滴变化。“过去的县城和现在一些乡镇集镇差不多大,房子低矮。”胡惠珍说,整个县城仅有一处代销店,一家国营饭店,一所简易学校,一个露天电影场。虽然条件很简陋,但大家建设家乡的劲头非常足,兴修水利、桥梁、道路,没有机械就人工一担一担地挑。“现在回想起那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年代,真的是岁月如歌、情怀满满。”胡惠珍感叹道。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区以十字街为中心向四周扩展。21世纪初,县城商业开始繁荣,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作为区域商贸中心的作用逐渐显现。“小时候,大人们卖茶叶、买大件都去县里。县城对于我来说,有车子、有楼房,就是一个梦幻的地方。”从小在横渡镇横渡村长大的胡满迎,鲜少有机会来到县城。在她的记忆里,真正“进城”是来到县城读中学,那年她才12岁,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初到原西县城上学一样,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因为我从‘山旮旯’跳进了‘新世界’。”她说,当时县城给她的感觉比乡镇繁华多了,大街上服装店、饭店、百货店琳琅满目,还有游戏厅。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以前楼房并不高,街道灰蒙蒙的,甚至没有红绿灯,跟现在比起来很落后,但那时对乡下的孩子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看今朝,沧桑巨变
改革的大潮推动着时代巨变,现代化建设的“春风”也吹进了这座山乡小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台县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变化。
“人口快速增长,经济活跃度提升,城市承载力不足问题开始凸显,严重制约县城可持续发展。”石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股负责人李昭强说,对于山多地少又沿河的石台来说,土地和空间比金子还贵。
没有土地就翻过山去“找”土地,没有空间就跨过河去“寻”空间。2005年,石台县委、县政府作出一个重大决策,贯穿县城东部的马鞍山,打通曙光隧道,一路向东,加快城东片区、金钱山片区建设,县城框架全面拉开。“我们在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县城架构从原来仅有的一个老城区变成了一主一副、联动发展,2015年前后,整个城区建成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李昭强说,2023年,石台县又在马鞍山上开通了黎明隧道,进一步打破交通瓶颈,更好地串联起老城区与新城副中心。
△黎明隧道全线贯通 (摄影:丁长杰)
随着县城框架拉开,石台县围绕“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招牌,聚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精致县城,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在“精雕细琢”中绘就美好家园。
今天,人们畅游石台县城,最大的感受便是美。“四纵八横”的街区干净整洁,口袋公园、健身场所“遍地开花”。一座座现代化的楼宇、商超、高品质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升了县城的气质,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水平。
△清晨雨后的新城区 (摄影:胡传巍)
“以前最高的楼是老城的三林大厦和汽车站,现在新城这边到处是高楼。”2018年,胡惠珍在金钱山片区购买了新房子,一家人从老城搬到了新城。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推开窗户就能欣赏到秋浦河“清泉石上流”的美景。“跟过去比,现在的日子太甜了,生活很舒适,环境很宜人。”胡惠珍说,石台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夜晚闪烁的霓虹灯并没有湮没小城的烟火气,那种质朴的“人情味”还依然保存着,让人感到温暖。
桂嫩妹在老城经营一家土菜馆,她家主打地地道道的石台风味,深受人们青睐。“很多老城的人搬去了新城,但是他们还是想念我家的口味,只要打一个电话,不用点菜,我就知道他们想吃什么。”桂嫩嫩说,这种“默契”是多年处出来的。
如今石台版“幸福生活”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在此扎根。家住贵池的吴彤考上石台一所学校老师,每到周末爱人孙敏会来到石台生活,玩转周边古村落,逛逛热气腾腾的夜市,觉得还不过瘾,索性也来石台工作。小两口在石台买了房子,成为了“新石台人”。
向未来,精彩无限
当下的石台,已从“一城开花”走向“全域精彩”。
住一次民宿,感受诗意田园般生活;来一趟七井,领略“云端净土”魅力;嗦一口螺蛳,开启味蕾激活之旅……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石台“奔县”游火了,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将小城“装”得满满当当。
无论是县城酒店,还是乡间民宿,都被抢订一空。火爆的生意让桂嫩嫩忍不住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并配文“不要休息啦!”
在大山村,在白石岭,在高路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彰显着石台清新俊逸、古色古香的气质。“石台的这些村落,就像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真让人心生欢喜。”上海市民朱惟勇喊上几位老友,从上海自驾出发来到石台。 (下转2版)(上接1版)在大城市过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他们,来到石台寻找“诗与远方”。他们惊喜地发现,石台不仅好看、好玩、好吃,东西还便宜。“这是一座性价比很高的小县城。”
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黄山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近年来,石台县全力推动旅游业首位产业发展,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整体气质,努力实现城乡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大山之巅(摄影:何佳莹)
今年6月,《石台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分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对全域全要素统筹规划
——县域层面,明确石台县“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高质量发展特色县”的发展定位、县城“区域绿色产品和文旅康养基地,宜居宜游宜业精致县城”的城市性质。按照严格的标准划定“三区三线”,合理确定了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城镇空间,科学划分了仁里镇、小河镇等不同乡镇的主体功能。
△图为县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中心城区层面,明确包含仁里镇多个社区及横渡镇香口村部分区域等在内的规划范围。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北扩南优、东控西延,形成了“一主一次两片区”的空间结构,突出自然山水空间和城市建成空间的有机融合。
△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
“围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我们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石台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石台将坚持以全域旅游发展、精致县城建设、生态工业发展为主线,努力打造旅游全域化、经济生态化、县域精致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绿色发展先行区,书写更加精彩的石台“小城故事”。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