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守护绿水青山 擦亮生态底色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是古人诗句里的石台。“好山好水好风光,原汁原味原生态”,这是游客眼中的石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水绕城,宜游宜居”,这是当地居民心中的石台。
石台,这座位于皖南腹地的小城,这块藏于深山的“碧玉”,多少年来,一直以她优良的自然禀赋和原始生态底色被人们所称道。国家生态县、国家第四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中国天然氧吧、第二届安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一个又一个的荣誉称号,无不彰显出这方水土的灵秀、明净、清幽与闲适。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这些耀眼光环的背后,为了守护这片蓝天碧水,为了擦亮这块生态底色,石台县委县政府付出巨大的努力,石台的环保志士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石台地处深山,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使得工业、交通、商贸等领域发展较周边地区相对缓慢,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大自然赋予的山、水、土、气。”石台县县委书记李军认为,石台最大的本钱,就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最终的发展出路,就是保护好这方水土,走旅游强县道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因此,石台一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石台县有着84.6%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界定清新空气的标准。即使如此,县委县政府宁愿做出经济利益上的牺牲,也要严格控制污染企业进入。同时,对燃煤锅炉淘汰或改造,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限放,各类搅拌站、建筑工地、物料堆场、矿山的扬尘,出入车辆的冲洗以及渣土车辆的密闭等污染空气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坐落于县城主城区的安徽延寿堂药业有限公司,2016年前使用煤作为生产燃料,2017年1月将煤炉改造升级为天然气炉达标排放,不仅减少了大气环境污染,天然气的热效率也比煤炭要高40%以上。该公司工程部经理童永友说:“那时烟囱上空黑烟滚滚,不要说周边居民意见大,就是我们自己也感到不舒服。”县生态环境分局大气科负责人王斯琪说:“这几年,我们采用专业的生态环保知识和技术来帮扶企业,完全实现了全县企业规范化、技术化、高效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石台主要污染物PM10、PM2.5日均浓度平均值较去年同比分别下降5.7%、9.5%,空气优良率为98.4%。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177天,优良率为97.8%。主要污染物PM2.5日均浓度平均值为23,位居全省第三。
水是生命之源。为了严把入口关,保证全县居民饮用水安全,2019年,石台县在临县水域和县城区水域内建设了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APP上可实现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水质异常,马上就能预警,及时处理。同时,投资3亿多元于2018年6月正式启动城乡污水厂网一体PPP项目。2021年2月,项目基本实现了全县8个乡镇政府驻地和78个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此后,城镇、农村生活污水通过收集处理达标排放,人居水环境得以全面改善。今年1至9月,据地表水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显示,石台境内秋浦河双丰、二水厂断面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县域内无劣Ⅴ类水体。其中,前8个月秋浦河双丰断面水质有7个月达到Ⅰ类标准。
蓝莹莹的天空下,52岁的汪联结穿着黄绿色马甲,每天不是走村入户,就是到田间地头逛逛,马甲上“环境监督员”五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今年7月份,他就穿上了这件马甲,对自己所处的琏溪村的环境卫生进行巡查,看看有没有垃圾乱扔、污水乱排、固体废物乱堆等现象,同时,还经常入户宣传环保法规政策。汪联结说:“看到我穿这身衣服,村民们都很自觉地配合我的工作,因为大家知道,守护自己的生态家园,不单单是政府的事,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
天蓝了,水清了,环境清洁也得跟上。石台县像汪联结一样的环境监督员共有382人。今年以来,全县建立县、乡镇(景区管理中心)、行政村(社区)三级环境专项监督长架构体系,将环境监督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全域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与监督工作,确保责任区域生态环境监督网格化,便于生态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得益于全县上下守护这方水土的高度责任和持之以恒的付出,石台走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的发展道路。今年国庆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37.86万人次,同比增长66.84%,实现旅游总收入3.02亿元。硒茶、硒米、硒水、硒果和富硒土特产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硒产业综合产值达8亿元。
“目前,我县正积极构建和自然禀赋相匹配,与市场高质量需求相适应的石台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力争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全省居先,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石台县县委书记李军说。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