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台文明网!-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聚焦石台 > 正文

温度深度力度 ——石台县仙寓镇奇峰村脱贫攻坚纪实

时间:2020-03-18 11:13 来源:池州日报 作者:汪皖平 阅读:

在石台县,有这样一个村,坐落在牯牛降脚下,山高林密,沟深路陡,可以说是大山里的大山,深山中的深山。这就是石台县深度贫困村——奇峰村。

奇峰村总人口1539人,现有建档立卡户128户37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属于石台县深度贫困村。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作为奇峰村“整村包保”的帮扶责任单位,与这里的扶贫干部一起,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地推进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进程。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120户365人,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0.91%,实现贫困村脱贫出列。

温度

奇峰村是石台县最为偏远、贫穷的地区之一,作为“整村包保”的帮扶责任单位,在先期选派一名驻村帮扶干部的基础上,2017年向奇峰村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副处级调研员吴刚担任奇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宣传群工部科长张哲担任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快速成立了一支由乡镇干部、村委会负责人、扶贫专干组成的扶贫队伍,走上了一条“力促奇峰村脱贫摘帽”的漫长历程。

如何有效帮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行领导和工作队一方面研究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认真学习和领会政策精神;一方面分析当地落后致贫的原因,精准定位,找好切入点。他们认为,要让群众早日脱贫,首先得让他们理解脱贫的意义,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树立脱贫的意识,切身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感情上接受扶贫工作。对于全村128户贫苦户,帮扶单位都把他们视为亲人,作为“亲戚”,全行职工都有联系户、联系人,经常下乡与老百姓沟通、谈心。“刚开始与老百姓打交道时,确实有些尴尬。有些人认为,扶贫工作只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哪会有人真心帮助我们。经常遇到‘冷面孔’,吃上‘闭门羹’”。扶贫工作队长吴刚说。有一户贫困户,家里养了十多条狗,门都进不去。一打听才知道,这人50多岁,妻子离家出走,女儿外嫁他乡,他一个人无依无靠,整天借酒浇愁,以狗为伴,村民们笑称他“狗司令”。于是,吴刚他们瞅准机会,趁他外出,在路上找到他,从他家自身问题讲到解决办法,从各项扶贫政策讲到未来发展,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终于改变了这户“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观念。贫困户吴国发的妻子患有癫痫,长期没有治疗且病情逐渐加重,得知情况后,想方设法联系上安徽省立医院的专家,帮她网上预约挂号,全程陪同检查、就诊。贫困户汪汉平妻子在镇上开了家面馆,为了帮助他搞好卫生条件,工作队自掏腰包送去了消毒柜。感受最深的要数残疾人邵长来,家中3口人,妻子患有重度精神疾病,12岁的女儿是在校学生,仅靠自己一个劳动力,全家生活仅靠经营半亩的耕地和3亩茶园的收入来维持,一年收入仅有3000元左右。加上自己一次骑摩托摔倒,花费18万元做了颈椎手术,现在身体里还植有钢板,生活极其艰难。去年10月28日,在校读书的女儿却突发抑郁症十分严重。“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急得不行,由于时间紧迫,我们跋涉几十公里山路,将孩子送往高速路口,行领导组织人员在合肥接站,300多公里的路程,十几个人的接力,5个小时不到,孩子就顺利住进了医院。”吴刚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刚说。在孩子住院45天的日子里,行里除安排专人照顾外,全行职工连续几次捐款4000元,不但缓解医疗费用的困难,而且在精神上给予关怀。看着现在已经康复的女儿,邵长来十分动容。“这一切都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帮扶领导把我们当亲人对待。”

渐渐地,奇峰村村民把扶贫工作队当成了自家人,主动与工作队接触,谈想法、谋发展,村民们说:他们看到了一支真正的扶贫工作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扶贫的温度。

深度

奇峰村由于路线长,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大到通村通组道路、农田灌溉渠道、防洪堤坝,小到村庄环境、人畜用水、村委会办公场所,几十年来一直处于“修修补补”的状态。扶贫工作队没进村以前,村民们一直为村部设在何地争论不休,造成村委会没有办公地点的窘境。正如工作队队长吴刚所言:开会今天在老百姓的茶叶作坊,明天在村民组的废弃仓库,就像打游击,我们不方便倒在其次,主要是老百姓办事找不着人,群众怨气大,党员干部也没心事工作。当吴刚把这种状况反映以后,引起“包保单位”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即投资116万元,高标准建设奇峰村党群服务中心。这个中心的建立,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教育、医疗、金融、生产生活全方位的咨询与服务,也为加强基层党建创造了条件。2019年,依托这个中心,奇峰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心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建和打造了“绿水青山红奇峰”的党建品牌,并通过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种养殖和乡村生态旅游,积极探索“农旅结合”发展模式,把农村党总支建设成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村头到村尾,多为坑坑洼洼的砂石路,第一次开车进村,底盘被擦了好几次。”回忆起5年前的那条路,工作队副队长张哲至今记忆犹新。张哲说,工作队刚进村,村民们议论最多的是这条路,寄予希望的也是这条路。毕竟,这是1500多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工作队进村的第一件大事就开始四处奔波,千方百计地争取项目。2016年,经过工作队不懈的努力,1984万元的奇峰村盘山公路项目落地。为了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工程,工作队揽下了拆迁、征地、派工、调解等所有棘手的事情,使得工程提前完工。“那段时间,我一直开着自己的车,来来回回在工地上忙着,在施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里程表上的数字陡然增加了28000公里。”通车的那天,张哲看着自己那辆沾满泥浆的私家车开着玩笑。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大的工程我们力争做好,小的项目也不放过,只要有机会,工作队都会想方设法地争取。2014至2019年,通过各种渠道,捐建教学楼、幼儿园、学校公共设施200多万元,农田水利及防洪坝、饮水工程、湘源小学、村民文化中心、路灯照明、农村环境治理等项目先后落地,投入的扶贫资金总额2891.2万元。分别完成了陈家组道路硬化及排水项目、整村推进项目,使用全村14个村民组全部实现‘组组通’和‘户户通’,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完成了防洪坝修复、渠道硬化、水毁护坝修复、隔堰建设等农田水利和防洪项目建设,确保1000多亩耕地旱涝保收。不但如此,我们还建成了集金融服务、农村电商、卫生医疗、农家书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民文化广场。卫生室、金融服务点有专人值班,村民健康、医疗、贷款、存款、取钱可以做到足不出村。全村实施危房改造83户,由县财政统筹资金94.28万元实施古村落保护性修复55栋房屋,清理拆除房屋18户。昔日蚊蝇乱飞,尘土飞扬景象已荡然无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吴刚掰着手指说。

“当然,对奇峰村而言,深度的扶贫不单单体现在基础设施上。要想让老百姓长期摆脱贫困,培养自身‘造血’功能比什么都重要。”吴刚说。奇峰村地处牯牛降生态保护区,茶叶品质优良。全村干茶年产量30000斤,属于当地的主导产业。前些年,受交通、信息以及思想观念的束缚,14家茶叶手工作坊各打各的品牌,各唱各的调,销售价格低迷,销售渠道狭窄,户均收入徘徊在2000元上下。

“2015年起,工作队就打茶叶的‘主意’,在将14家个体茶厂合理整合的同时,统一注册商标,设计环保包装,一下子打出了具有奇峰村特色的‘四库春雪’牌子。”村党支部书记制茶大户汪杰军说起工作队的这个创举,至今喜形于色。为促进销售,工作队还探索引入“互联网+茶叶”模式,建立淘宝网店和微信公众号。借助人民银行合肥支行行业优势,建立农村惠农金融服务室,对接“安徽农金社区e银行”、中国银联、银联商务等电商平台,每年线上销售茶叶5000斤,年户均增收近2000元。

“四库春雪”的畅销,老百姓得到了极大实惠,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不但那些原来抛荒的茶园重新焕发生机,还新栽植了一大批茶叶。全村茶园在2400亩的基础上增加了100亩。村委会主任汪金杰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个村民茶园面积1.5亩,约产干茶70公斤,按照‘四库春雪’最低价格每公斤200元计,人均收入可达14000元。

基础设施的改善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物质上、生活上给贫困人口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但真正发生改变的是老百姓内心深处的脱贫观念。已经脱贫的汪光水、罗桂枝夫妇深有感触,当年他们因为家庭负担太重,加上没有挣钱的门路,几番心灰意冷。在工作队的帮扶下,重新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他们申请新建茶园、森林抚育等工作,获得了产业到户项目补助。汪光水担任村公益岗护林员,每年工资6080元,罗桂枝则参加了星火鞋厂扶贫车间,她说“这个特别好,鞋厂会把货送来,再把做好的运回去,我在家里就可以做。”罗桂枝加工一只鞋一元钱,尽管工资不高,但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就业,很好地满足了农村劳动力对季节弹性时间的需求,一年也能获得5000多元收入,这种“居家就业”模式令她十分满意。2017年政府补贴18000元、自己筹资2112元,建设了3千瓦户用光伏电站,能周期性获得光伏收入(每年约3000元)。小额贷款入股分红一年有4000元收入。茶叶、养猪等产业扶贫补助每年约3000元。通过这些政策帮助和自身努力,汪光水家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500元,幸福感迅速提升。

力度

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艰巨性的任务,客观需要政府、社会、基层组织等主体的共同参与。考虑到茶叶生产只能让老百姓吃饱饭,不一定吃好饭的单一产业,2016年,行领导决定由本单位投资无偿建设10个标准化立体食用菌(果蔬)大棚,以此促进特色产业的多样化。为让老百姓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合肥中心支行党委通过开展“夕阳动力”系列活动,组织离退休干部到奇峰村,与村委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种植大户代表进行座谈,围绕食用菌种植技术项目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技能、政策扶持、金融服务等产业条件进行细致讨论。并争取到20万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基地建设。经营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由奇峰村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生产并负责日常管理。2016年10月,包括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农户试种了第一季食用菌,产出蘑菇2000多斤,户均增收近3000元。

尝到甜头后,2018年合肥中心支行又投入100万元再建50亩食用菌基地。由村委会主任汪金杰带领村民学习种植技术。一年下来,食用菌基地运营正常,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分红等方式直接带动农户44户162人增收,其中贫困户17户61人,实现户均年增收约2000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0000元。吴刚说,“经过试种,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实现村集体的增收,带动贫困户的增收,带动贫困户的就业,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个产业,在村里起到一个示范带动效应。从发展前景看,食用菌种植对脱贫致富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深谙村情的村支部书记汪杰军的话也印证了这点,“以前像村民这个小农意识很强,前怕狼,后怕虎,特别是干一个产业,不敢去创新。如果不是帮扶单位正确引导和资金上鼎力支持,是不可能想到建设食用菌大棚,也没有能力建设这个大棚。”

只要涉及扶贫,无论是修一座坝,铺一段路,举办一次培训,还是哪一户贫困户遇到特殊困难,行领导都会在资金上予以大力帮助。5年来,已经无偿向村里资助资金530万元。“其实,行里帮助力度最大的应该是引进了万科旅游企业,这不但开启了奇峰旅游的第一扇窗户,无疑也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对于已经对外接待游客的奇峰村民宿,吴刚这样评价。奇峰村位于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具有“茶文化”“佛文化”“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中国颇具特色的传统村落集群之一。2016年,“包保单位”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专家实地考察,制定《奇峰村民宿发展前期规划》,结合传统古村落、休闲农业、富硒养生等新亮点,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农旅结合”的生态发展模式。2018年,石台县人民政府、合肥万科置业有限公司、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行签署了《关于石台县仙寓镇奇峰村扶贫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进行奇峰村史馆改造和民宿项目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目前投资已经完成500万元。第一期民宿改造启动区项目《奇峰村史馆》已正式展示开放。

5年的扶贫历程,“包保单位”和当地政府无论财力上、政策上给予了奇峰村的巨大支持,也凝聚着一大批扶贫干部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据统计,合肥支行班子成员在工作队的牵线下,职工结对帮扶1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并筹集物品、资金达30万余元。
 

驻村工作队队长吴刚,这位50多岁的转业军人,以军人特有的毅力,从进村的那天起,就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周驻村5天以上,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从不叫苦叫累。他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就是:请大家放心,只要能让村里发展,你让我做啥都行。48岁的副队长张哲,一直生活在大城市,在接到脱贫攻坚的任务后,抛下沉重的家庭负担,背起行囊,一待就是6个年头。村党支部书记汪杰军,十几年前退伍后就是村里的“能人”,茶叶生意做得红红红火火,年收入十几万元,根本无需在村里工作。“脱贫攻坚开始后,我总觉得自己应该站在全村的角度看问题,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作为一名党员,为群众摆脱贫困理所应当。”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汪杰军不仅带头将自己的茶厂进行整合,而且把自己历经艰辛拓展的销售渠道延伸到每家每户,极大促进了奇峰茶叶的生产与销,给贫困人口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汪皖平)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顶一下
(107)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