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新中村:在 “传承” 与 “创变” 中书写 “更新” 答卷
仲夏时节,暑气渐浓,石台县丁香镇新中村的田间地头再传丰收喜讯。继红星西瓜甜蜜上市后,12亩黑糯甜玉米迎着骄阳挂满枝头,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支点。
村部会议室里,清晨刚刚掰下还带着露水的玉米堆成了小山,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分拣、装袋、贴单,玉米地里村干部与大V主播并肩直播,线上订单不断刷新,这是新中村继西瓜丰收后,特色种植产业结出的又一硕果,更是“新中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中绽放的新光彩。
黑糯玉米俏市场:老精神结出新果实
“这批黑糯玉米甜度高、口感糯,线上线下都卖爆了!”正在打包发货的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新中村大力整合撂荒地、流转零散土地,结合本地土壤特质,试种的12亩黑糯甜玉米喜获丰收,亩产达1600斤,预计产值可达5万余元。
这份丰收的背后,是新中村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生动诠释。20世纪80年代,新中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在悬崖峭壁上凿出盘山公路,在石头缝里栽下经济林,用双手改写了“不毛之地”的命运。如今,村“两委”接过接力棒,深知“靠山吃山”需与时俱进。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村党总支部多次开会商讨,听取党员意见建议,引进黑糯甜玉米等优质品种,邀请农业专家进村指导种植技术,通过“党员带头试种+村民自愿参与”的方式,蹚出了一条特色种植新路子。
大区统管小户联:新模式激活旧土地
在新中村的黑糯玉米种植基地,村党总支书记向笔者介绍:“我们根据村情结合实际,推行‘大场区小业’主模式,由村集体整合零散土地建成标准化种植大区,农户以小业主身份参与经营,村集体统一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形成‘统分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条。”
“以前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卖不上价。”村民齐大哥说,“加入‘大场区’后,不仅亩产提高了,村集体还包销售,除去成本,比往年能多赚!”这一模式的诞生,延续了新中精神中“坚持改革,勇于开拓”的基因。从老一辈打破“大锅饭”,推行山林承包责任制,让荒山变成“绿色银行”到如今村“两委”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再探新路,新中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方式,既解决了谁来种、怎么种的难题,又让村集体经济从服务中获利。
直播带货促增收:新农具续写老答卷
“欢迎进入直播间,这是我们新中村的黑糯玉米,蒸煮后香气扑鼻,咬一口满嘴糯甜……”在直播现场,村书记手持玉米热情推介,屏幕上“拍了”“已下单”的评论不断刷屏。这场由村书记携手大V开展的直播,单场销售玉米达到300余单,让新中村的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出了大山。
从当年安徽日报头版头条的典型报道,到如今直播间里的“云端吆喝”,新中村的声音越传越远,背后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为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村“两委”与时俱进,建自己的电商团队,培养村里的直播达人,在电商平台开设“数字新中村”店铺,将新中黑糯玉米、九棚山茶叶等农产品打造成“网红单品”。
精神传承不止步:新中更新永向前
在新中村精神展览馆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照片熠熠生辉,尤忠乐、查振元、查显寿等一代代带头人的事迹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如今,新中村特色农产品的丰收场景,成为了展馆外最生动的“新展品”。
从“治山治水求生存”到“特色产业谋发展”,从“肩挑手凿修公路”到“直播带货拓市场”,新中精神始终是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火把。村“两委”班子表示,将继续以“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劲头,带领村民一起攻坚克难发展产业,让“新中更新”的故事不断续写。(张琦)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