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石台:美丽乡村建设撑起旅游一片天,点亮乡村振兴梦
袅袅炊烟萦乡愁,悠悠碧水绕青山。享誉“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安徽石台“高山、生态、负氧、富硒”特色资源凸显,这里是一个山美、水美的地方,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有人更喜欢这里的宁静、温暖和纯朴的人民。“十四五”以来,石台县委、县政府深化落实“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三大发展战略,不断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精心优化空间布局,建成一批美丽乡村“点”,形成一批美丽乡村“旅游带”,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一县一业”生态旅游给乡村振兴带来无穷“市”值,乡村文化经济活力显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攀升,用旅游形式振兴乡村,点亮了乡村振兴梦。
科学定位目标,助力有效开局。先“摸清底子、定下调子”,根据年初对全县乡村环境现状调查摸底,立足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突出“先导性、科学性、实效性”原则,在新起点树立新目标,履行科学谋划布局,确立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及全县人民共同行动纲领;建立“1233”战略导向,沿山水线、景区周边、省道沿线等重点区域精心策划,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让村庄焕发盎然活力,展现“千村百景”,从而让美丽乡村建设为石台全域化旅游发展撑起一片天。
规划是龙头,田园变乐园。遵循“规划先行”原则,以“山水为底色、文化为特色”,把乡村建设作为旅游景区景点来规划,把乡村环境与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形成由农业为第一产业向三产业融汇发展的新理念,呈现出由旅游景区、旅游环线向边远乡村发展的新变化。以“文化为魂,规划为首”,充分挖掘当地人情典故、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保护和统筹利用。考虑原住民的生产生活空间,提前做好项目设计及产业布局,规划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编制美丽乡村村庄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依靠文化振兴催生“气质”。
丁香镇库山村延续至今遗存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的传统农耕文化,把原弃用的村级小学改造成农耕博物馆,陈列老物件,形成乡村记忆点;打造摄影平台3处、文化长廊50米、特色农产品展示区360平方米;恢复古桥1座、木制桥3座、传统脚踏水车1处、手摇水车2处等。传承传统农耕方式,“丰昌酬汗水、风晏谷飘香”,每年策划开展2期农耕摄影、农民丰收节活动,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体验型模式发展,回归田园牧歌式生活,吸引游客达6万余人次,丰富具有趣味性生产娱乐方式,真正让“田园”变“乐园”。
大演乡新火村利用毗邻牯牛降景区优势,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对遗存完好的古民居、古徽道、古桥梁和古祠堂进行修缮,对古树名木节点美化保护,增添亭阁2座,净化水域环境,修复青石巷道350余米,让村庄环境变得古朴、雅致、厚重。同时内外兼修,将现状风貌较好的民房,发展成民宿产业30余家,塑造出“小桥流水”式的江南村落,构建整体消费体系,卖特色小吃、野生蜂蜜、板栗、山核桃,种野果、养土鸡等,拓展餐饮、图书馆、工艺品销售等第三产业。
“皖南古村落,醉美高路亭”,七都镇高路亭村自古为徽商云集之地,乡村建设着重策化民古居文化保护,修复浮雕、门楼、水车、凉亭,铺设青石板、整治水面鱼塘、围建木竹栅栏等;发扬传承高路亭酒曲文化、手工挂面、木榨油等古作坊群;成立高路亭农业合作社,主要经营农户土特产、硒米等,同时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策划开展“油菜花”摄影节,折叠所有纯美的时光和眷恋,感受古老文化与田园生活的完美融合。还有仁里镇杏溪村举办的赏“菊花”节,诸如此类枚不胜举,美丽乡村各示范点均吸引省内外游客、摄像爱好者等各类群体纷至沓来。
生态是优势,环境更宜居。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石台县依托丰富旅游资源,秉承各自村庄生态资源、群众发展意愿等,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美丽村庄,提升村庄品味,依靠生态振兴塑造村庄“颜值”,从而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仁里镇缘溪村借助区位生态优势(慈云洞、醉山野、佛教禅寺慈云寺均座落其中,现济祁高速石台出入口也位于村内),突出自然生态旅游这个主调,积极开展“五清一改”行动,拆除危房、简易彩钢房2320平方米,拆除旱厕、废弃猪圈、破旧围墙3640平方米,绿植3800余平方米。整合资金建成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800余平方米,配备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投入美丽乡村专项资金实施集中污水处理、主干道路改造2公里、饮用水安全提升改造1200米;建成村庄标识2处、广场740平方米、长廊40米、停车位120个、沟渠350米、石头坝370米、人行步道300余米;整治强弱电1000余米,安装路灯54盏、护栏280米。该村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以大众消费为理念,注重把品牌、品质做好,对农户土特产品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带动发展农家乐24户、民宿10余家,今年十一黄金周游客爆增爆满,直接增加了农民与村集体收入。还成功举办旅游年俗文化节,借助节会经济,达成多个招商引资意向,予以推动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远上七井一径遥、轻烟漫雾九重霄”。素有“云端净土”美誉之称七都镇七井村平均海拔900米,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皖南七都“川藏线”,有效进行资源整合策划,开发避暑、山地和康养全域旅游(石台天路),致力打造亲近大自然会客厅。“自驾携风天路行,游山观景伴云程”。乡村建设巩固实施停车场、文化舞台、亭廊、天池、生态护坝、护栏等环境建设,以方便游客游览、休憩、停车等,打造游客轻松游。盘活村级与农户闲置资产,改造成徽派农家房民宿,做好配套商业服务,提供游客休息度假体验、骑行等活动。筹建打造“画坑”摄影创作基地,由村民入股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带动百姓在“家门口”生产、就业。连续举办了6届“晒秋”活动,原生态乡村让游客充分体验当地风土风情,感受主人慷慨无私的热情与服务,石台天路日前日均游客量达300余人,“七井七珍宝、香肠火腿腊肉”让客人唇齿留香,形成味道传播,无不提高了七井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是优势,产品变商品。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石台县以生态富民为主线,充分利用乡土和地域特点,发挥新型主体作用,培育产业支撑,打造现代农业商品基地,扶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实施生态兴村特色富民战略。产业是链,商业为源,村级组织不断融合多方资源,在生产规模、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以农民为主体,让村民变股民,依靠产业振兴带来“市值”。
七都镇八棚村凭借山高地沃、气候宜人特点,探索推广辣椒优良品种和高山避雨栽培技术,创新经营销售模式,打造高山辣椒特色品牌,已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形成“一椒难求”的良好局面。今年红辣椒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种植户年均收入在5-20万元。县级整合资金50万元,入股天池家庭农场,建设辣椒育苗温控大棚(育苗工厂),为农户提供育苗服务,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此外,村级组织盘活农产品交易市场、茶叶加工厂等资源,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攀升。
矶滩乡高乐村突出富硒元素,开发“富硒粮油”重心产业,组织流转周边闲置土地,种植“一稻一油”530亩,年产量富硒米300余吨、富硒油400余吨,畅销省内外各大城市。成立了乐丰家庭农场,注册“矶滩高乐”富硒粮油商标,完成“绿色”认证,开发土字号、乡字号优质品牌,做实做强生态型经济。以村民入股方式建成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富硒稻加工一体化工厂,其中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烘干间100平方米、仓储400平方米,形成种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富硒粮油产业链,从而让“产品”变“商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矶滩乡洪墩村依托诗之河——秋浦河傍村而过,围绕乡村“慢生活” 、“慢节拍”,打造“慢村小镇”新型产业态,用生态空间吸引人脉人流享受“慢生活”,形成主客共享、全产业链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直接参与农户52户,农民自筹资金改建改造房屋,投工投劳达450万余元,人人争做旅游产业的先锋者、实践者,现有“慢村农庄”餐饮13户、标准床位90张。运营以来,“慢村农庄”已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带动周边农特产品销售农户60余户,户均收益超过8万元,成功探索出“生态经济形成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助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新模式。
组织是保障,基层更善治。“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2021年,石台县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红色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打造新棚村红色美丽村庄——皖南红军总医院复建项目。该项目投资300万元,规划用地面积1941.41平方米(2.92亩),总建筑面积542.01平方米。纪念馆展区设“深山红旗 唤起工农”“战地医院 浴血烽烟”“革命志土 血染苏区”“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四个单元,陈列展示当年红军遗物以及200余件文献、文物、图片。皖南红军总医院于今年“七一”前夕顺利开馆,截止目前,该纪念馆接待参观团队超过80批次、近万人次接受了触及心灵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让人触摸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莫道英雄无出处,工农烽烟依腾空”,该纪念馆的建成很好地保护了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存,继承了革命先辈创立的光荣革命传统,有助于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依靠组织振兴形成了“基质”,打造了一张崭新的石台红色旅游名片。
“记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乡情是一支悠扬的竹笛,清脆而深远;乡情是一个古老的童话,美丽而动听;乡情是一幅舒展的画卷,醉美而丽华。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农民“富”则中国“富”。乡村“美“在于“特色美”,更在于“内涵美”。石台县全县人民矢志奋进“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和“以文兴旅、以旅护文”成良性发展格局,逐渐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道路。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