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扶贫纪实:兴办生态游 脱贫一方人
10月13日至14日,凤凰安徽精准扶贫报道团来到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进行为期俩天的扶贫实地了解。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实地探访扶贫成果,感受石台县的精准扶贫新面貌。
石台,地处皖南山区腹地,作为全省唯一集生态功能区、军事保护区、革命老区、自然保护区、库区移民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山区县,石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相对滞后。
1999年石台县被列为全省深山区、库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石台县成为我省江南片唯一保留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当下的扶贫开发工作已取得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困惑?未来,脱贫攻坚将走向何方?
凤凰网安徽站深入安徽省石台县一线实地探访,走访了石台一些山区村庄,通过对贫困户、驻村干部、扶贫创客、脱贫村等采访,讲述石台扶贫中的故事和人物,传递来自基层一线的扶贫感受与宝贵经验。
上海游客:这就是小川藏线
“不是给多少钱就是扶贫,更重要的是给政策、给路子。江苏、上海、湖北……来这的人很多。一家子到咱这儿吃吃土莱、散散步,过上一礼拜清静日子,不比大城市里头乌烟瘴气的快活多了!”年近六十的洪墩村村民林双根指着身后十几栋独立小别墅式的屋子说,语气中透着满满的悠然。
他口中的“清静日子”就是慢村农庄,打造为标志和品牌的慢生活。洪墩村屏风组地处偏远山区之中,虽然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但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采访路上,报道团一行偶遇从上海来石台洪墩村度假的王宝林先生。
今年66岁的他。从本月9号从上海出发,一路乘车及骑行,来到池州石台县,暂时居住在洪墩村慢村农庄居民林双根家。
“骑行的过程中,我在朋友的微信里看到这个地方特别美,于是选择住了下来”。骑过川藏线、也骑过青藏线。作为资深的户外骑行爱好者,王先生告诉凤凰安徽,这边的环境和路线很适合骑车,他打算在当地住上一个多月再走。“我觉得这里就是小川藏线。”
打造“阳光村务”
让河口村广大贫困户脱贫,让更多百姓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现任石台县河口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朝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光是这么说,这位1980年出生的小伙子多年来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2012年5月,刚刚30岁出头的李朝阳被单位选派至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杨镇村任职第一书记。2014年10月服务期满后,他主动向组织申请参加第六批选派干部工作,继续服务基层群众。
从2014年下基层以来,从皖北到皖南,位于石台县河口村,村辖17个村民组,总人口1608人,其中贫困110户,304人,无村集体经济,是石台县重点贫困村之一。
部分群众认为他是来贫困地区镀金的,“肯定不会真心为我们百姓干事”。面对这样的局面,有过两年的选派工作经验的李朝阳迎难而上,决定先从摸清村情、了解群众的需求开始。
两年来,河口村在李朝阳同志的带领下,制定了“整村推进”工作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通过积极争取,筹集各类项目资金400多万元。组建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平菇种植、黄牛养殖、茶叶加工,利用帮扶经费建设村集体茶厂、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培育管理集体林场、实施光伏电站项目,打破了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现象。
变“输血”为“造血”
几十年前,洪墩村村民出行一是靠过古渡口到秋浦河北侧,但凡遇到洪水时,只能“望洋兴叹”。二是走古徽道到池州,一切只能靠肩挑手提。交通的闭塞严重影响了洪墩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生产。
为此,石台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扶贫资金1200万元,不断改善洪墩村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被大水冲毁的东风桥重建完成;2014年,大龙湾电站工程移民点美好乡村建设基本完工。一条条水泥路通向农家,一幢幢小康住宅宽敞明亮,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美好村庄的建设。
综观洪墩村、河口村的发展历程,可以将之归纳为四“动”机制。一是干部带动先“输血”,夯实旅游、产业扶贫基础;二是园区推动,加速“造血”,提高旅游、产业扶贫效益;三是村组联动,强化培训,增强旅游、产业扶贫后劲;四是片区互动,创新机制,拓宽旅游、产业扶贫空间。
洪墩村、河口村的发展是石台县扶贫的一个缩影,从一个全县贫困重点村成为扶贫先进村,不仅改变了贫穷、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还改变了以往脏、乱、差,乱砍滥伐,邻里不和的居住环境,更实现了经济带来的幸福生活。
凤凰安徽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借助媒体、社会力量的影响与号召,为脱贫攻坚战注入力量,帮助更多贫困地区。十八大提出“精准扶贫”方略,以期中国在未来五年内消除贫困人口。凤凰网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号召,率先吹响“舆论扶贫”的冲锋号,搭建了贫困地区与扶贫资源的信息高速路,实现从“舆论扶贫”到“精准扶贫”的信息服务。同时希冀越来越多的商业网站、社会力量等,能够响应号召,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创新模式。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