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台文明网!-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文化建设 > 正文

社科普及优秀典型案例|硒望书旅·流动文化行——安徽石台县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

时间:2025-09-17 08:36 来源:未知 作者:文明网编辑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石台县图书馆充分发挥省级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作用,立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创新打造“硒望书旅·流动文化行”志愿服务项目,有力促进了优质社科资源的普惠共享,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25年,硒望书旅·流动文化行——石台县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被安徽省图书馆学会评为优秀业务案例并予以示范推广。

一、案例介绍

“硒望书旅·流动文化行”项目围绕“流动服务 文化相伴”主题,以推动优质社科资源下沉、促进全民阅读深化、服务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目标,依托智能化流动图书车载体,将党的创新理论、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以图书借阅、VR科普体验、主题展览、讲座分享、阅读活动等丰富形式,“零距离”精准输送至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末梢,有效破解偏远地区文化资源获取难题,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公民人文社科素养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充分彰显了社科普及基地的责任担当。该项目探索形成的“智能化平台支撑+流动服务载体+专业化志愿队伍+多元化内容供给+精准化网络覆盖”的服务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创新了服务方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成为推动社科普及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下倾的生动实践。项目实施以来,年均开展流动服务100余场次,足迹覆盖县域大部分偏远地区,直接服务读者超10万人次,有效破解了基层群众“借书难、看书难、获取知识难”的问题,让社科普及的阳光洒满城乡角落,书香浸润百姓心田,成为“行走的社科普及基地”。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专业化与多元化服务队伍

石台县图书馆作为一个新型智能化图书馆,全馆实行RFID智能化管理,拥有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查询机、大数据分析机、多功能数字阅读机以及朗读亭等体验设备,设有少儿阅览室、外借室、古籍及地方文献室、自修室、报告厅等8个对外服务窗口,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依托图书馆智能化平台(RFID管理、自助设备、数字阅读机、朗读亭等),有效提升馆员专业能力。

同时,该馆积极招募并组建了由15名社会各界阅读爱好者组成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纳入县文化文艺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充分发挥专长,成为开展家庭教育、VR科普、阅读分享等特色活动的中坚力量,形成“专业馆员+多元志愿者”的社科普及服务生力军,有力推动了社科知识普及活动的广泛开展。

(二)构建立体化与精准化服务网络

以多功能流动图书车为核心载体,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服务上门,打造全域覆盖的流动服务枢纽。深入实施“硒望书旅·流动文化行”志愿服务项目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等活动。先后在珂田中心小学、莘田中心小学、矶滩中心小学、横渡中心小学、占大中学等学校开展活动20余场次。通过讲读绘本故事、开设VR科普小课堂、参观图片展等方式,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与阅读兴趣。在武警中队、消防队、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地建设图书流动点,并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更新、整理图书。开展普法知识讲座、图片展以及读书分享会等社科知识普及活动,积极营造书香机关、书香军营的浓厚氛围。利用乡村农家书屋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00余场次,为乡村文化事业注入活力,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2025年,先后举办“年俗有味 书卷飘香——2025‘流动服务 文化相伴’”志愿服务20余场次以及“世界读书日——‘流动服务 文化相伴’”暨版权保护志愿服务3场。积极探索“旅游+阅读”新模式,将红色文化书籍、文学类、旅游类、生活类书籍送到各个景区,满足游人的不同阅读需求,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三)提供多元化与时代化服务内容

注重基础+特色。在保障图书借阅流通服务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需求与地方特色,策划开展普法知识讲座、四季少儿阅读、优秀传统文化分享(如年俗活动)、版权保护宣传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科普及活动。推动科技+体验。充分利用流动图书车搭载的VR设备、数字阅读机等,打造沉浸式科普小课堂(如VR科普),提升科普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实现线上+线下。利用中安在线、池州日报等省市新闻媒体以及安徽数字农家书屋、安徽省图书馆网站等网络平台,广泛宣传社科普及活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品牌效应,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三、经验启示

坚持政治引领,服务中心大局是根本。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将传播科学理论、普及社科知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活动主题鲜明、导向正确。

坚持创新驱动,破解服务瓶颈是关键。依托智能化流动图书车,有效破解了山区县地域限制、服务半径有限的难题。同时,“专业馆员+多元志愿者”队伍弥补了基层文化单位人力不足,数字化技术(VR、自助设备)的应用则提升了服务效能和体验感。

坚持精准供给,满足多元需求是核心。深入调研不同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农民、游客等需求,设计差异化服务内容,确保了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坚持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网络是支撑。联合学校、机关单位、军营等建立图书流动点网络,协助办理集体借阅证,定期漂流更新图书,形成共建共享机制,有效盘活了县域图书资源,实现年借阅量6万余册次。有力延伸了服务触角,形成了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社科普及生态圈。

坚持品牌塑造,强化宣传推广是保障。持续打造“硒望书旅·流动文化行”核心品牌,通过省、市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项目成效,提升了项目的社会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项目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硒望书旅·流动文化行”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基层特别是山区县开展高效社科普及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成为小流动撬动大普及的“石台路径”。下一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优化活动方案,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将“硒望书旅·流动文化行”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繁荣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为更多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真正做到文化惠民,服务百姓,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文明网编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